
環球影業於 1941 年上映的開創性恐怖片《狼人》向觀眾介紹了才華橫溢的朗·錢尼 (Lon Chaney, Jr.) 飾演的悲劇人物拉里·塔爾博特 (Larry Talbot)。 闊別多年後,拉里回到威爾士祖故鄉,面對弟弟的死亡,並修復與父親約翰爵士(由克勞德·約翰爵士)飾演緊張關係。然而,在迷霧森林中與狼人的一次命運般的邂逅,導致拉里逐漸變成了夜行生物。
從本質上講,《狼人》是一個關於未實現的愛情的淒美故事;然而,它也體現了更深刻、更令人難忘的寓言,讓人聯想到歷史上的一些最黑暗的時期。許多經典恐怖片巧妙地利用神話中的怪物來批判令人不安的社會真相。例如,《跟我說話》中與死者接觸的防腐手象徵著上癮,而《它在身後》中的性傳播惡魔則代表著性傳染感染。同樣, 《狼人》中的狼人的詛咒也隱喻了二戰期間猶太人所遭受的壓迫性迫害。
狼人:二戰的隱藏評論
這個故事反映了 Curt Siodmak 的恐懼

柯特·西奧德馬克 (Curt Siodmak) 是《狼人》的編劇,他把自己作為一名猶太人在二戰動盪時期的個人恐懼和經歷融入了寫作中。西奧德馬克出生於德國德勒斯登,在遭遇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反猶太言論後,他逃往英國。他的作品中瀰漫著因種族而遭到追捕的普遍恐懼,導致他將狼人詛咒概念化為其猶太身份的代表。
紀錄片製片人康斯坦丁·納斯爾指出,西奧德馬克劇本的最初標題是《命運》,講述了一個被無法控制的命運詛咒的局外人的困境。當狼人詛咒籠罩拉里時,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無法逃脫,這與納粹佔領區猶太人的困境如出一轍,他們一直生活在對生命的恐懼之中。
拉里手上刻著的五角星表明了他「他人」的身份,讓人聯想到大衛之星。納斯爾強調,西奧德馬克覺得自己受到了“詛咒”,這並不是源於他對自己猶太血統的看法,而是源於納粹統治期間所宣揚的社會觀念。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環球影業的其他經典怪物電影《德古拉》和《科學怪人》都藉鑒了既定的文學作品,但《狼人》則完全是西奧德梅克的想像之作,充滿了他真實的恐懼。
狼人電影探索的多元主題
狼人電影超越表面

西奧德馬克精心編寫的劇本表明,狼人故事可以超越單純的恐怖,而是探索深刻的主題。《狗兵》等電影講述了士兵情誼和戰爭的心理影響,而《嚎叫》則諷刺了特權精英的原始本能。在《美國狼人在倫敦》中,大衛逐漸轉變的隱喻著他因失去最親密的朋友而產生的憤怒和悲傷。即使是《少狼》這樣一部輕鬆的電影,也要應付青春期和身分認同形成過程中的危險。
此外,恐怖片通常被用作社會批判的平台。 1980 年代,吸血鬼電影探討了愛滋病危機,而《羅斯瑪麗的嬰兒》則探討了父權制和對女性選擇的控制等主題。《狼人》是最早擁有第二層意義的電影之一,為後來的電影效仿鋪平了道路。
2025 狼人:延續傳奇
2025 年的《狼人》探索新深度


快進到 2025 年,《狼人》的新改編在探索複雜主題的同時向前作致敬。在這個版本中,故事透過狼人的視角深入探討了世代創傷和父母的憤怒。該劇情節圍繞著布萊克·洛弗爾展開,他的父親被狼人詛咒並受到恐嚇,而他最終也將這種詛咒傳給了自己的女兒,揭示了父母養育子女的惡性循環。這個新故事體現了西奧德馬克最初的設想提出 80 多年後,賦予恐怖以更深層意義的傳統仍然存在。
來源:洛杉磯時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