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很有見地的諺語說:「你不能就這樣走進來。」雖然這不是一條官方規定,但它的真理卻引起了深深的共鳴,尤其是考慮到長期缺席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時。 Reddit 上最近的一篇貼文將這一現實帶到了人們的面前,觸動了許多經歷過被拋棄之痛的人的心。
不再擔任以前的角色
一位 18 歲女性的敘述充分錶明了這一殘酷的事實。當她只有 12 歲時,母親就離開了,嫁給了一個禁止她與前伴侶接觸的男人,因此她選擇放棄探視權。六年後,她已是離婚母親,她想重新融入女兒的生活。
當母親批評女兒選擇的書籍時,原本就很艱難的重逢變得更加緊張,她說:“你太小了,不宜閱讀這些有毒的浪漫書籍”,而無視女兒現已成年的事實。女兒令人難忘的回答是:「六年前你失蹤的時候,我才12歲。我現在18歲了。
令人窒息的沉默
母親做出了辯解,聲稱她的缺席是一個“錯誤”,並認為“消失”這個詞太過嚴厲。然而,還有什麼術語可以恰當地描述在孩子的關鍵成長時期遺棄孩子呢?選擇配偶而不是女兒,並且只在適合的時候回來,這不僅僅是一種缺席;這是一種拋棄的行為。
Reddit 社群對這位女兒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其中一條令人心酸的評論表達了人們的感情:「NTA。接受從孩子12歲到18歲一直缺席的父母的批評是極其困難的。你學會了在沒有她的情況下成長;她不能簡單地回到她放棄的職位上。那艘船已起航,由她自己的選擇駕駛。信任必須靠努力去贏得,而不是要求。
拋棄的代價
從個人經驗來看,顯然多年不見後重新進入某人的生活絕非易事。人際關係並不像時間膠囊那樣運作;它們建立在定義個人的共同時刻——生日、心碎和里程碑之上。回來後,父母不能期望無條件地重新獲得權威。
關鍵的一點是:女兒不欠母親任何東西。如果要重新建立聯繫,就必須按照她的條件和方式進行。信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瞬間就能獲得的。
考慮重新連接
對於許多經歷過類似拋棄的人來說,與父母重建關係的感受可能會大不相同。有些人可能渴望重新聯繫,而其他人可能希望保持距離,這兩種反應都是完全合理的。如果女兒想要追求一段戀情,她應該有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步調發展。
對於面臨這種情況的人,請考慮以下策略:尋求治療來處理情緒。請記住,離開的父母不會自動恢復權威。如果您選擇重新連接,請建立明確的界限。誠實溝通-如果需要道歉或空間,請清楚表達這些需求。最終,永遠不要忘記,關係的選擇權在你手中。把你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最後的想法
父母遺棄最痛苦的一個面向是孩子在關鍵的成長時期失去了安全網。這個女兒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中長大,變成了一個她母親不再認識的人,而這完全是母親的責任。
因此,當母親批評女兒的選擇時,這不僅限於書本身。它包含了多年失去的生命和她可以毫無後果地恢復為人父母角色的錯誤信念。
時光荏苒,有些船確實一去不復返。從這個例子可以清楚看出:OP 是 NTA!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