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電影訪談:創意人士討論新聞準確性、20 世紀 70 年代文化等

《9 月 5 日》電影訪談:創意人士討論新聞準確性、20 世紀 70 年代文化等

派拉蒙影業的震撼人心的新聞劇情片《9 月 5 日》在本頒獎季贏得了廣泛讚譽,反映了該片導演、編劇和演員們致力於真實描繪 1972 年夏季奧運會周圍的悲慘事件。影片採用控制室的視角,捕捉了危機期間即時報導的混亂本質。

作為競爭激烈的新聞劇類型中的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9 月 5 日》探討了 ABS 體育廣播公司在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報道以色列人質危機時所發生的真實事件。這部電影深入探討了記者面臨的道德困境以及當時西德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這一敘述不僅是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扣人心弦的描述,而且還促使人們反思向全世界觀眾現場直播此類暴力事件的道德性,因為它悲劇性地導致了11 名以色列運動員和激進組織“黑色九月」的幾名成員死亡。

鑑於 1972 年 9 月 5 日事件的敏感性,電影製作者準確描繪細節至關重要。在該片最近獲得金球獎提名後,導演兼編劇蒂姆·費爾鮑姆 (Tim Fehlbaum) 與演員萊昂妮·貝內什 (Leonie Benesch) 和本·卓別林 (Ben Chaplin) 一起與《瑪麗蘇》分享了關於新聞業的錯綜複雜、20 世紀 70 年代時代以及電影重述中事實準確性的重要性的見解。

9 月 5 日背後的創作過程

菲爾鮑姆對廣播電視世界的迷戀極大地影響了9 月 5 日,因為他試圖說明奧運新聞編輯室在危機期間的狂熱能量特徵。 「我喜歡電影讓觀眾與螢幕上的人建立聯繫,」他解釋道。 “雖然我們的電影講述了悲慘的情況,但它也是對電視直播景觀的致敬,這讓我著迷。”

然而,9 月 5 日為傳統新聞劇帶來了獨特的轉折。 ABS 新聞工作人員面臨著報道他們毫無準備的嚴峻人質局勢的艱鉅任務。飾演馬文·巴德的卓別林強調了在混亂中平衡專業精神的挑戰:「在這些極端情況下,展現善意的個人儘管被推入未知領域,仍努力做到最好是至關重要的,」他評論道。 “這些專業人士表現出堅定不移的決心,應對充滿挑戰的局面,最終導致個人悲劇,儘管沒有事件本身那麼嚴重。”

「在我看來,這是關於這些善意的人盡其所能,非常專業,非常擅長他們的工作,非常擅長他們的工作……但是[他們]陷入了一種他們不知道的境地。曾經計劃進去,但不一定知道如何導航。但他們都是能幹的人。就像電視一樣,他們會讓它發揮作用,最終會帶來它自己的特殊性——除了悲劇事件本身之外——它最終也會為這些人帶來自己的個人悲劇。顯然要小得多,但對他們來說改變了生活。

在飾演德​​語翻譯瑪麗安·格布哈特時,貝內施花了大量時間來掌握便攜式打字機的使用,這台打字機類似於她在現場報道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工具,了解這些細節對於真實描述格布哈特的經歷的重要性。 「我發現描繪一個具有明確職業的角色是很有價值的。掌握他們世界的細微差別以及他們如何開展工作至關重要,」Benesch 解釋道。演員們對菲爾鮑姆對細節和真實性的一絲不苟的關注表示感謝,這極大地幫助他們沉浸在電影的 1970 年代美學中。

1972 年現場新聞製作的挑戰

現代觀眾常常認為新聞廣播的技術進步是理所當然的,尤其是便攜式攝影機的便利性。 Fehlbaum 解決了這一差異,反思了 1972 年記者面臨的挑戰,同時重現了9 月 5 日的實時新聞氛圍:「看到當時的攝影設備有多麼笨重,真是令人著迷,促使我們重新考慮今天的媒體消費。

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場景是 ABC 體育隊在關鍵時刻失去衛星鏈路,考慮到衛星技術的進步,這種情況在當今媒體領域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菲爾鮑姆發現這一事件表明了這一時期的挑戰,因為它在本來就混亂的局勢中中斷了現場報導。 「描述他們失去衛星時段、停止採訪的場景幾乎是超現實的。如果沒有第一手資料可供參考,這種場景通常不會被寫入劇本,」他評論道。

改編 1972 年夏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是一項艱鉅且複雜的任務。然而,演員和工作人​​員對徹底研究和真實性的承諾使9 月 5 日成為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有力競爭者。

來源&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