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怪》評論:班尼迪克康柏拜區在這部改編作品中恐怖元素薄弱,但演技精湛

《羽毛怪》評論:班尼迪克康柏拜區在這部改編作品中恐怖元素薄弱,但演技精湛

今年的聖丹斯電影節展映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電影,深入探討心理健康、悲傷和家庭關係等主題。一位值得注意的回歸者是著名紀錄片製片人迪倫·索森 (Dylan Southern),他首映了他的最新故事片《長羽毛的東西》( The Thing with Feathers)。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克斯波特 2015 年的感人小說《悲傷是長著羽毛的東西》,講述了一位父親在妻子不幸去世後掙扎求存的故事。

班尼迪克康柏拜區在劇中飾演“爸爸”,在突然發現妻子的屍體後,被迫承擔起兩個兒子的照顧者角色。他沉浸在悲痛之中,又肩負著單親父母的責任,面臨著一項艱鉅的任務:幫助他的兩個孩子理查德和亨利·博克索爾應對母親的去世。當家人努力應對巨大的損失時,爸爸透過創作圖像小說來尋求安慰,卻無意中忽略了兒子們的情感需求。

長著羽毛的東西:透過恐怖探索悲傷

從一開始,索森就捕捉到了在伴侶缺席的情況下做父親的緊張心情。即使是準備早餐這樣平凡的任務,也會變成巨大的挑戰。當爸爸努力在現實中站穩腳步時,一隻黑烏鴉開始出現,象徵著悲傷的改變力量。

當一個男孩從惡夢中醒來,發現枕頭上有一根黑色的羽毛時,烏鴉第一次出現了。傳統上,羽毛代表著來自精神世界的訊息,在失落的時刻傳遞安慰的到來。 《南方》巧妙地運用了這個概念,讓烏鴉(由艾瑞克·蘭帕特飾演,大衛·休里斯配音)從一隻普通的鳥進化成一個重要的存在,迫使爸爸正視自己的責任。

儘管 Southern 使用恐怖元素來表達悲傷的做法很有創意,但並不總是成功的。烏鴉的出現通常伴隨著營造緊張氣氛的音樂,目的是製造懸念,但電影有時會迷失方向。故事反映了未被治療的悲傷所帶來的混亂,表現為忽視和情緒混亂,但尚不清楚烏鴉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形象還是僅僅是父親內心掙扎的表現。

本片分為三個章節──《爸爸》、《烏鴉》和《男孩》,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對哀悼的感受。父親幾乎被悲傷吞噬,男孩們在烏鴉的指引下,透過共同的記憶找到了紀念母親的方法。這種敘事策略強調了家庭中不同應對機制的重要性,並強調了忽視悲傷的危險。

儘管主題深刻,但這些想法的執行卻舉步維艱。儘管影片的片長只有 98 分鐘,但仍顯得拖沓,部分原因是其章節式結構以及有時不引起共鳴的恐怖元素。儘管質疑烏鴉在家庭情感景觀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合理的,但 Southern 選擇讓解釋變得模棱兩可,這可能會疏遠一些尋求清晰答案的觀眾。

康柏拜區的演出為本片增色不少

在這些複雜的元素中,有一個方面格外耀眼:康伯巴奇令人信服的表演。他為角色注入了深度,幾乎掩蓋了電影敘事的缺陷。透過為男孩們提供更多角色,《南方報》確保觀眾可以關注更多層面,從而豐富觀影體驗。

顯然,Southern 改編這個故事的意圖是真誠的。悲傷本質上因人而異,他試圖透過創意的故事敘述來傳達這種多樣性。最終,《羽毛東西》擁有足夠吸引人的內容來激起人們的興趣,儘管它的恐怖成分可能感覺不夠充分。儘管如此,康伯巴奇對角色的投入是不可否認的,他的表演值得一看。

《長羽毛的東西》於 2025 年聖丹斯影展首映。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