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會在螢幕上上演,促使我們反思所發生的事件。在近期有關基督教的討論中,《玩命關頭》的導演林詣彬回歸獨立電影製作,呈現了一部關於傳教士不幸旅程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個故事在 2018 年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時美國福音派基督教傳教士約翰·艾倫·週 (John Allen Chau) 的北哨兵島冒險之旅以悲劇收場,最終導致他死亡。電影《最後的日子》對這場原本可以避免的災難進行了令人心酸甚至不安的探索。
楊思凱 (Sky Yang) 飾演約翰週 (John Chau),時間跨度為四年,從飾演一位為未來而苦苦掙扎的體弱高中生開始。週堅定地希望實現他人生的使命-傳播基督教。相反的是,他的父親(梁肯飾演)希望他從事醫學事業。儘管知道周的旅程必然會有一個結局,但他在做決定時所出現的明顯差異引發了人們對劇本真實性的質疑。
分析《末日》中的選擇:人物研究
目前還不清楚林的目的是闡明周致力於桑蒂納爾人的動機,還是強調傳教活動的危險。不幸的是,《末日》很難有效實現任何一個目標。雖然影片中的一些對話涉及宗教修飾的主題,但敘事未能對這些討論進行必要的深入探討。缺乏探索導致觀眾無法充分理解週的熱情和信念。
角色發展和故事情節進展之間似乎存在脫節,導致觀看體驗充滿挫折感。影片暗示揭示了喬納森的心理和經歷來解釋他的動機,但描述仍然很膚淺。值得注意的是,當他放棄醫學院時,他的故事情節發生了變化,這一情節點與之前的角色設定不一致。
當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一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因為它承認了周的決策本身的複雜性。一旦到達傳教士訓練營,氣氛就會轉變為一場冒險。然而,這種轉變讓人感到不安,幾乎美化了周選擇的道路,儘管他知道等待他的是悲慘的結局。
敘事的掙扎:林的模稜兩可
隨著影片情節的進展,人們對週的動機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疑問。他的使命真的是為了為耶穌拯救靈魂嗎,還是源自於對個人意義的渴望?影片更傾向後者,將週描繪成一個迷失的個體。這種解釋是不夠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約翰無法捍衛或表達自己的敘述,導致他的日記條目——他堅定信仰的證明——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話雖如此,《末日》也不是沒有優點的。奧利佛·博克爾伯格的攝影作品提供了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在即將發生的悲劇展開之前設置了一個寧靜的背景。影片一望無際的風景給人一種宏偉的感覺。相反,內森·亞歷山大 (Nathan Alexander) 的配樂雖然在技術上令人印象深刻,但經常與敘事發生衝突,在懷疑的時刻使用令人振奮的旋律 – 營造出一種近乎諷刺的氛圍。
最終,《最後的日子》未能闡明約翰·艾倫·週的本質,削弱了它的潛在影響力。儘管林語堂可能並未打算傳達特定的訊息,但他對傳教工作的複雜性猶豫不決,削弱了影片的效果。週的一生充滿希望,卻以悲劇收場,但由於故事結構未能與主角產生有意義的聯繫,觀眾無法了解故事的核心。
《最後的日子》於 2025 年聖丹斯影展首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