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際大戰中最重要的星艦概述
- 星際飛船的多樣性:《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星際飛船陣列,從自負的對手的飛船到神秘的古代建築。
- 尺寸範圍:最大的星際飛船包括“隱形之手”號和“克拉卡納”號,它們的角色從指揮艦到行星驅逐艦。
- 戰略重要性:諸如「毀滅者號」、「拉杜斯號」和「死星」等標誌性的星艦在整個星際大戰系列的關鍵戰役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星際大戰》是現代電影敘事的標誌,賦予作家和設計師對星際飛船的規模和設計進行實驗的藝術自由。這涵蓋了從千歲鷹號這樣的彈性貨輪到死星這樣的巨型戰鬥站的一切。
大多數巨型飛船都來自原作和續集三部曲中一些最臭名昭著的惡棍,特別是帝國和第一秩序。此外,一些星際飛船代表著超越時間的古老、神秘的創造物,在當前的敘事中無與倫比。這些巨型船隻有多種用途,包括戰爭、運輸、殖民和走私。
2025 年 2 月 20 日更新,作者:Ben Painter:星際大戰宇宙充滿了生物、武器、機器人,當然還有星際飛船。雖然有些飛船是為個人飛行員量身定制的,但其他飛船則被歸類為巨大的上層建築或月球大小的飛船,可容納許多小型飛行器、士兵和摧毀星球的武器。在這個遙遠星系的各個歷史時期,巨大的星際飛船始終對英雄和惡棍構成重大挑戰。這次最新更新重點介紹了《星際大戰》故事中另外五艘至關重要的巨型星艦。
19.看不見的手
長度:3, 569 英尺

- 型號:改良普羅維登斯級航空母艦/驅逐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的複仇
- 角色與用途:移動指揮基地、海軍旗艦、行星主宰者
隱形之手號是一艘增強型普羅維登斯級航空母艦/驅逐艦,由自由達克志願工程隊和帕曼特船塢製造。它最初被授予貿易聯盟和總督紐特·岡雷 (Nute Gunray),最終由格里弗斯將軍指揮。
這艘太空船在《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的復仇》開場時特別出場,最終在科洛桑上空的一場激烈衝突中沉沒,凸顯了圍繞阿納金·天行者的戲劇性敘事。它的長度達到了驚人的 3, 569 英尺,儘管身處擁有更大星際飛船的星系,但它仍讓敵對克隆人部隊的 ARC-170 星際戰鬥機黯然失色。
18. Venator 級殲星艦
長度:3, 730 英尺


- 型號: Venator級殲星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的複仇
- 角色與用途:貨物運輸、指揮艦、旗艦、艦隊補給、部隊運輸機
這艘強大的飛船是銀河共和國的主要運輸船,後來成為銀河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Venator 級殲星艦全長 3, 730 英尺,配備重型渦輪雷射砲塔,在整個銀河系的戰鬥中展示其威力。
它在無數衝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克隆人戰爭期間發揮了重要影響力,直到帝國覆滅。
17.毀滅者
長度:5, 249 英尺

- 型號:升級版帝國I級殲星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四集-新希望
- 角色和用途:旗艦
毀滅者號是達斯維達的一艘著名旗艦,它最初作為《星際大戰:第四集-新希望》中的突出角色吸引了觀眾,透過捕捉坦特維四號展示了它的威力,並重申了帝國對死星計劃的不懈追擊。
這艘大型殲星艦最終被執行者號取代,轉交給海軍上將賈里德·蒙特費拉特 (Jhared Montferrat) 指揮,然後在恩多戰役中被摧毀。
16.分離主義無畏艦,普羅維登斯級
長度:7, 144 英尺

- 型號:分離主義無畏艦,普羅維登斯級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三集-西斯的複仇
- 角色與用途:突擊艦、封鎖艦、指揮艦、行星攻擊
該級無畏艦有小型和大型兩種型號,後者長約 7, 144 英尺。分離主義無畏艦在克隆人戰爭期間被獨立星系邦聯大量使用,以其操作多功能性而聞名。
後來,這些飛船被格里弗斯將軍徵用,參與了多次襲擊,包括對科洛桑的幾次襲擊,之後在銀河帝國統治期間逐漸被淘汰。
15.終結者
長度:9, 566 英尺

- 型號:復興級殲星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七集 – 原力覺醒
- 角色與用途:航空母艦、驅逐艦、機動學院、旗艦
「終結者號」是第一秩序將軍阿米蒂奇·赫克斯和凱洛·倫的先進旗艦,長 9, 566 英尺。它擁有先進的武器,包括超過 1, 500 台渦輪雷射砲和多種防禦系統,標誌著星際大戰宇宙中海戰的重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它參與了一些關鍵戰役,例如對賈庫的攻擊以及後來對抵抗力量的交戰,但在巴圖戰役中遭受破壞之前。
14.貿易聯盟戰艦
長度:10, 400 英尺

- 型號:改裝的Lucrehulk級LH-3210貨運貨輪
- 首播:《星際大戰》第一集《魅影危機》
- 角色與用途:戰艦,重型運輸艦
盧克雷胡克級戰艦更像是一座堡壘,而不是一艘敏捷的戰鬥艦。它最出名的是它在《星際大戰:魅影危機》中貿易聯盟封鎖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它的設計考慮到了多種功能,包括儲存、自動指揮中心和人員宿舍,確立了其在艦隊中的多面用途。
13.拉杜斯
長度:11, 280 英尺

- 型號: MC85星際巡洋艦
- 首播:《星際大戰:機器人修理艙》
- 角色與用途:戰艦,旗艦
拉杜斯號在抵抗軍時期由萊婭·奧加納將軍指揮,原名為寧靜黎明號。這艘巨大的飛船長 11, 280 英尺,成為銀河系最大的飛船之一。
在克拉特戰役中,海軍中將阿米琳·霍爾多英勇犧牲,駕駛拉杜斯號撞向巨型星際無畏艦,成為傳奇故事中令人難忘的時刻。
12.調解者級戰列巡洋艦
長度:11, 811 英尺

- 型號:復興級殲星艦
- 首次登場:新絕地武士團:Vector Prime
- 角色與用途:戰列巡洋艦
Mediator 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戰鬥場景中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作為蒙卡拉馬裡艦隊的傑出創造,它旨在交戰期間有效平衡進攻性和機動性。
她的首次任務是執行一項外交使命,以緩解敵對星球 Rhommamool 和 Osarian 之間的緊張局勢,體現了這艘飛船除了戰鬥之外的多功能性。
11.惡意
長度:15, 895 英尺

- 型號:征服者級重型巡洋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伏擊”
- 角色與用途:實驗平台、旗艦
《惡意》是一部充滿推測但又引人入勝的作品,在《星際大戰:複製人之戰》動畫系列中大量出現。儘管它沒有出現在主線故事中,但它的傳奇地位卻因參與關鍵的克隆人戰爭而不斷提升。
其設計靈感源自臭名昭著的德國戰艦俾斯麥號,以其歷史規模和威力而聞名。它仍然是擴展傳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呼應了動盪的克隆人戰爭時期所面臨的衝突。
10.雷霆女神
長度:25, 164 英尺

- 型號: Mandator IV 級攻城無畏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前線 2》
- 作用與用途:軌道轟炸
Fulminatrix 是第一秩序工程的產物,其設計目的是引領封鎖並支援行星入侵。該艦體型龐大,可以搭載大型攻擊性武器,在大規模交戰中能夠出色地提供掩護。
這艘船的最後一次抵抗發生在德卡爾戰役中,在那裡它遭遇了巨大抵抗,然後在抵抗軍炸彈襲擊後的劇烈連鎖反應中被摧毀。
9.執行者
長度:26, 247 英尺

- 型號:改良型執行者級星際無畏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五集-帝國大反擊
- 角色與用途:指揮艦、旗艦
在銀河內戰的後期,執行者號是達斯維達的一艘令人生畏的旗艦。它以攻擊速度和戰術威力而著稱,在恩多戰役中慘遭毀滅之前,它成為了帝國統治的象徵。
聯盟飛行員阿維爾·克瑞尼德採取了大膽的行動,犧牲了自己與執行者號相撞,導致了災難性的電源故障,並最終撞上了死星二號,導致了帝國的最終覆滅。
8.克拉卡納
長度:55, 775 英尺

- 型號:勇猛級巡洋艦
- 第一次登場:星際大戰:舊共和國:猛攻
- 角色與用途:戰列巡洋艦,重型無畏艦
克拉卡納號是蒙卡拉馬裡建造的最重要的船艦之一,體現了銀河同盟防禦軍向防禦多功能性而非進攻火力的戰略轉變。它以其本土的可怕海洋生物命名,象徵著戰鬥中的力量和能力。
最終,這艘艦艇體現了令人欽佩的規模和戰略功能的雙重重點,在其輝煌的服役期間經歷了各種形式的戰鬥。
7.日蝕級超級殲星艦
長度:57, 415 英尺

- 型號:日蝕級無畏艦
- 首次登場:黑暗帝國6
- 角色與用途:戰鬥站、指揮艦
日蝕號在《絕地大反攻》之後的陰謀中充當了皇帝帕爾帕廷的旗艦,展現了他對統治的渴望。它的戰術能力和精良的設計標誌著帝國海軍理論的轉變。
儘管內部因其高昂的成本而反對,帕爾帕廷仍然雄心勃勃地推動建造第二艘日蝕號,因為第一艘日蝕號在與盧克和萊婭的激烈衝突中被摧毀。
6.復仇級無畏艦
長度:62, 336 英尺

- 型號:復仇級無畏艦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七集 – 原力覺醒
- 角色與用途:指揮艦
復仇級無畏艦由黑暗絕地武士傑雷克所駕駛,見證了他對神秘的絕地山谷的不懈追求。傑雷克避開了臭名昭著的第 66 號命令,投奔了黑暗面,最終與深受喜愛的角色凱爾·卡塔恩形成了激烈的競爭。
這艘巨大的無畏艦在他的徵戰中屹立不倒,反映了《星際大戰》擴展宇宙敘事線索中的野心與衰落。
5.帕爾帕廷之眼
長度:62, 336 英尺

- 型號:改良無畏級
- 首次登場:《絕地之子》
- 角色與用途:無畏艦
帕爾帕廷之眼是達斯·西帝的另一件令人生畏的作品,它是《絕地之子》中達斯·西帝的旗艦,代表了皇帝在位期間的殘忍。當其瞄準貝爾薩維斯上的絕地兒童時,其力量與絕地卡利斯塔的英雄事蹟形成了鮮明對比。
與復仇級無畏艦一樣,它的長度幾乎相同,但其獨特的設計挑戰了標準測量慣例,使其成為銀河系中最強大的建築物之一。
4.至高無上
長度:翼展 196, 850 英尺,機長 42, 650 英尺

- 型號:超級級星無畏艦
- 首播:《星際大戰:機器人修理艙》
- 角色與用途:旗艦、指揮艦
至高無上號以其巨大的規模體現了最高領袖斯諾克的傲慢,充當了其行動的移動總部和中央指揮中心。故事情節中最重要的是凱洛·倫 (Kylo Ren) 和雷伊 (Rey) 之間的對抗,而斯諾克 (Snoke) 則在這場對抗中意外死亡。
這艘星際飛船仍然是故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既是一種戰術資產,也是該系列中最令人難忘的對手之一的角色標誌。
3. Baanu Rass 世界飛船
長度:大約。 40萬英尺

- 模型: Yuuzhan Vong Worldship
- 首次亮相:新絕地武士團:逐星
- 角色與用途:戰艦、航空母艦、殖民船
巴努拉斯 (Baanu Rass) 是現存最古老的遇戰瘋人技術之一,最初是為了殖民和生態保護而建造的。這些船隻能夠維持整個生態系統,在遇戰瘋人戰爭期間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當它被重新發現時,它已衰敗,成為昔日影子,圍繞著 Myrkr 星球運行,見證著星球大戰傳說中一個逝去的時代。
2.死星
直徑約。 100 英里

- 型號: DS-1 軌道戰鬥站
- 首次亮相:《星際大戰》第四集-新希望
- 角色與用途:毀滅行星的戰鬥站
死星無疑是《星際大戰》宇宙中最具代表性的星際飛船,其龐大的規模和破壞力使其成為傳奇。雖然被稱為太空站,但它的移動能力使它能夠穿越整個銀河系,對整個星球構成了嚴重威脅。
這個臭名昭著的戰場象徵著帝國的野心和技術進步,在反抗軍摧毀它的大膽計劃中永垂不朽,在電影《俠盜一號》中描述,直接引出了原版三部曲的敘事。
1. Centerpoint 車站
長度:220 英里,寬度:最寬處 62 英里

- 型號: Centerpoint Station
- 首次登場:科雷利亞伏擊戰
- 角色和用途:銀河導航和操縱
中心點站是銀河系中最大的星際飛船,也是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它的建造歷史可追溯到 10 萬多年前,由古老的 Killik 種族建造,揭示了許多關於該星系的神秘歷史。
作為一個引力操縱裝置,該站對於科雷利亞恆星系統和被稱為「噬淵」的黑洞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它偶爾在各種《星際大戰》媒體中被提及,並在整個系列的廣闊敘事格局中保持其相關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