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 執行長 Jensen Huang 最近回顧了該公司與英特爾的歷史競爭,表示這家科技巨頭幾十年來一直在追逐 NVIDIA,儘管成功程度各不相同。
NVIDIA 在 2000 年代中期面臨的英特爾挑戰
在2000年代中期,英特爾無疑是運算領域的主導力量,控制著消費級和專業級領域的眾多細分市場。相較之下,當時的NVIDIA規模相對較小,但在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似乎讓英特爾感到不安。在與投資分析師吉姆·克萊默(Jim Cramer)的對話中,黃仁勳回顧了這些成長歲月,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了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態勢。
吉姆‧克萊默:我認識英特爾,我認識董事會成員安迪‧格魯夫,他建議他們做一筆交易,跟一家聽起來很像你的公司做交易。我和安迪談話的時候,安迪很不尊重你,但這就是他的作風。他就是他的作風。 NVIDIA的黃仁勳:坦白說,這不是他自己的作風;這是他自己設定的作風。英特爾花了 33 年試圖摧毀我們。
儘管黃仁勳的言論看似略顯輕鬆,但它凸顯了英特爾在英偉達不斷崛起之際,為抑制競爭而採取的激進市場策略。大量報導(無論是確鑿的還是推測的)都凸顯了英特爾試圖透過限制性智慧財產權協議和授權條款來限制競爭對手。例如,英偉達最初獲得了為英特爾CPU製造晶片組的合同,但後來轉而進行內部設計,從而引發了一場許可糾紛,最終英偉達勝訴。

鑑於兩家公司持續的競爭關係,黃仁勳對NVIDIA和英特爾近期達成的合作表示樂觀,並感謝執行長陳立武促成了這項重要協議。正如黃仁勳所指出的,這項協議是一項互惠互利的安排。它使NVIDIA能夠透過為英特爾設計晶片來打入龐大的消費市場,從而抓住數十億美元的商機。同時,英特爾也有望透過開發針對NVIDIA機架級產品客製化的x86 CPU,獲得主流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的存取。
這種不斷變化的動態提醒我們,科技領域的競爭格局瞬息萬變。曾經的挑戰者英偉達如今已發生巨大轉變,其發布的公告如今已對合作夥伴的估值產生重大影響。這反映出一種轉變,過去巨頭之間對抗的經驗教訓或許有助於未來的合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