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殺伊芙》的影響:七年後及其對常見電視比喻的逆轉

《追殺伊芙》的影響:七年後及其對常見電視比喻的逆轉

首映七年後,《殺死伊芙》繼續因其創新的敘事方式而脫穎而出,特別是它顛覆了廣受批評的冰冷比喻。這部廣受好評的劇集的核心人物是英國情報官員伊芙·波拉斯特里(吳珊卓飾)和神秘刺客維拉內爾(朱迪·科默飾)。他們錯綜複雜且令人著迷的關係在整個節目中不斷發展,提供了吸引觀眾的獨特動態。雖然該劇的大結局引發了粉絲們的爭論,但第一季仍然因其大膽的故事講述選擇而廣受讚譽。

《殺死伊芙》的標誌性成就之一是它巧妙地逆轉了冷酷的比喻,這種比喻通常為了敘事利益而犧牲女性角色。 「Fridging」是一個從漫畫中創造出來的術語,經常會看到女性角色被殺死以點燃英雄的旅程,這一點在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記憶碎片》《全面啟動》等電影中就很明顯。超級英雄的故事,例如《銀河守護隊》中彼得奎爾母親的去世或《超凡蜘蛛人2》中格溫史黛西的去世,也說明了這種令人不安的模式。相較之下,《殺死伊芙》巧妙地翻轉了這個劇本。

《殺死伊芙》第一季對冷漠比喻的大膽逆轉

比爾之死:煽動事件

伊芙和比爾
維拉內爾刺傷比爾
比爾阻止維拉內爾
維拉內爾跳舞
比爾與伊芙通電話

《殺死伊芙》第一季出現了一個驚人的轉折,讓伊芙的軍情六處搭檔比爾·帕格雷夫(大衛·黑格飾)成為受害者,從而顛覆了冷酷的比喻。他在夜總會被維拉內爾謀殺的令人震驚的謀殺案成為整個系列的催化劑。該劇並沒有透過女性角色的死亡來加深伊芙的動力,而是選擇在僅三集的時間裡消除比爾這個重要角色。

儘管這種逆轉令人耳目一新,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還引入了另一個令人不安的比喻。在本集的早些時候,比爾表明了他的酷兒身份,並表示:「我只是愛上了我愛上的人。」不幸的是,他的死與「埋葬你的同性戀」的比喻相一致,其中LGBTQ+ 角色遭受死亡來推動情節。雖然這方面令人擔憂,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死亡實際上挑戰了與女性角色相關的傳統冰冷規範。

設定賦權基調:《殺死伊芙》逆轉冷凍

為女性角色建立強而有力的故事情節

伊芙和尼可
尼可自拍
《追殺伊芙》主要人物
伊芙和維拉內爾在一起
肯尼·斯托頓

從一開始,《殺死伊芙》就透過強調其女性角色不僅僅是情節驅動的敘事中的棋子而脫穎而出。這種充滿力量的故事講述確保了伊芙和維拉內爾仍然是中心人物,並得到了她們應有的角色發展,而沒有被男性同行邊緣化。這種細緻入微的描繪延伸到了卡羅琳·馬滕斯(菲奧娜·肖飾)身上,她成為了一個強大而有影響力的角色,表明了該劇對強有力的女性代表性的承諾。

在許多其他系列中,尼科和肯尼的角色弧線可能會讓女性主角黯然失色,但《殺死伊芙》始終將重點放在主要女性身上。伊芙的丈夫尼科·波拉斯特里(Niko Polastri)可以透過《絕命毒師》中斯凱勒·懷特(Skyler White)的鏡頭來看待:這個角色在警告伊芙對薇拉內爾的危險迷戀時被認為是個嘮叨的角色。這種迷戀最終導致了他們婚姻的破裂。此外,第三季繼續避免與卡羅琳的兒子肯尼·斯托頓(肖恩·德萊尼飾)發生關係,他的死成為本季的敘事催化劑,但並沒有影響伊芙和維拉內爾的主要故事情節。

系列結局令人失望:與其優點相矛盾

一個令人不滿意的結論

系列結局中的伊芙和維拉內爾

最初,當《殺死伊芙》首映時,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觀眾可能都忽略了它對寒冷比喻的巧妙顛覆。然而,在重溫第一季到第三季時,這種見解變得越來越明顯,加劇了我對影集結局的失望。結局中最令人失望的是維拉內爾的突然死亡。她的結局讓人覺得不勞而獲,並使該劇的核心關係陷入廢墟,有效地削弱了女主角的影響力。

殺死伊芙季節

番茄計分數

爆米花計分數

第 1 季

96%

90%

第 2 季

92%

89%

第 3 季

80%

81%

第 4 季

52%

30%

這個結論讓《殺死伊芙》中的幾個謎團仍未解開,讓伊芙和薇拉內爾的情感發展更加複雜。該劇的結局變得越來越令人沮喪,尤其是當人們反思它在大部分播出過程中顛覆冰冷比喻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時。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