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18A製程實現與台積電N2相當的SRAM密度;藍隊準備強勢回歸

英特爾18A製程實現與台積電N2相當的SRAM密度;藍隊準備強勢回歸

最近的報告表明,英特爾的 18A 製程已經實現了與台積電 N2 技術相當的 SRAM 密度水平,這是彰顯英特爾先進半導體能力的重要里程碑。

英特爾 18A 製程和 BSPDN 等創新的意義

隨著英特爾晶片架構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該公司的未來越來越感到樂觀。國際固態電路會議 (ISSCC) 上最近的討論表明,英特爾和台積電在 SRAM 密度方面勢均力敵,並且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可能會重塑半導體製造的競爭格局。

當我們深入研究 18A 製程帶來的可能性時,必須強調其突破性創新:背面電源傳輸網路 (BSPDN)。這項開創性的技術將電力傳輸從晶圓的前部轉移到了晶圓的後部,從而提高了電源效率和訊號完整性——這兩者都是現代半導體性能的關鍵因素。

據報道,英特爾正在吸引台積電
英特爾工廠的一名員工在位於俄勒岡州希爾斯伯勒的英特爾製造工廠中手持採用 3D 堆疊 Foveros 技術的晶圓(2023 年 12 月)。 2024年2月,英特爾發布英特爾代工廠,將自己定位為全球首個為AI時代量身定制的系統代工廠,強調技術領導、彈性和永續性。 (圖片來源:英特爾公司)

據報道,英特爾 18A 的高密度版本在大型陣列配置中實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38.1 Mb/mm² 的宏位密度。雖然 SRAM 單元排列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密度結果,但 18A 製程的前景看起來非常樂觀。然而,監測實際的晶片生產性能,尤其是成品率,對於充分評估這項新技術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同時,台積電在 N2 製程方面也取得了進展,由於轉向全柵環繞 (GAA) 技術,SRAM 密度提高了 12%。高性能 SRAM 的增強表現出密度顯著上升 18%。這項改進的關鍵在於從傳統的 FinFET 轉向 N2「奈米片」結構,從而實現製造過程中更高的客製化和精確度。

台積電與英特爾之間的競爭日益白熱化,半導體創新環境預計將更加激烈。然而,這些進步的最終考驗在於它們與供應鏈的整合和實際的市場表現。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