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hotos 推出「這是怎麼做到的」功能,用於識別 Deepfakes 和 AI 編輯的圖像,提高透明度並幫助用戶識別經過修改的視覺內容

Google Photos 推出「這是怎麼做到的」功能,用於識別 Deepfakes 和 AI 編輯的圖像,提高透明度並幫助用戶識別經過修改的視覺內容

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其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程度也日益普遍。人們依賴人工智慧工具來簡化任務、提升組織能力。然而,隨著這些技術的進步,區分真實內容和合成內容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種困難導致了深度偽造媒體的激增,這些媒體經常被濫用於操縱、詐騙和不當內容。科技先驅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最近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呼籲人們提高對這些網路詐騙的警惕,並強調提高公眾意識的必要性。為了應對這些擔憂,Google正在開發一些工具,幫助用戶透過人工智慧識別被竄改的圖像。

谷歌推出「這是怎麼做到的」功能:邁向影像真實性

Google Photos 即將推出一項名為「How Was This Made」(這究竟是如何製作的)的突破性功能。這項創新工具旨在幫助用戶快速判斷照片或影片是自然捕捉、使用傳統工具編輯的片段,還是完全由 AI 生成的。這項發現是在Android Authority對 Google Photos 7.41 版 APK 進行拆解時曝光的。該功能將為圖片和影片提供專門的區域,清晰地顯示內容的來源。

這項新功能將利用內容憑證 (Content Credentials),這是一種新興的行業標準,旨在將數位內容的編輯歷史嵌入其元資料中。如果元資料缺失或顯示有修改,Google Photos 將主動標記這些差異,確保使用者隨時了解內容中任何不確定之處。鑑於 Magic Eraser 和 Reimagine 等 AI 驅動的編輯工具日益普及,此類更新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工具可以對圖片進行大幅修改。

人工智慧編輯技術的進步雖然促進了創意表達,但同時也模糊了真實內容與竄改內容之間的界線。谷歌推出這項功能,旨在彌合數位媒體領域存在的信任缺失,在我們這個快速發展、受人工智慧影響的產業中建立關鍵的保障措施。這項舉措與行業日益增長的追求真實性的趨勢相契合,Adobe、尼康和徠卡等其他主要參與者也在探索類似的解決方案。

儘管「這款產品是如何製作的」功能有望顯著提升數位透明度標準,但其真正的影響力最終取決於它能否提升公眾意識,並鼓勵其在各個平台上更廣泛地採用。此功能的成功取決於其他公司是否致力於在數位領域維護真實性標準。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