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父》真正的主要反派: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一個

探索《教父》真正的主要反派: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一個

《教父》以其複雜的反派角色而聞名,但它顯然缺乏一個明確的對手。自 1972 年首映以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的電影就獲得如同西西里美酒般的讚譽,始終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電影的討論焦點。這些爭論的核心是一句格言:“一部電影的好壞取決於它的反派角色”,這一說法已經在無數的電影體驗中得到了驗證。有鑑於此,探索像《教父》這樣受人尊敬的電影如何應對典型反派的缺席是很有趣的。

想想電影史上標誌性反派的驚人表演:希斯萊傑在《黑闇騎士》中飾演的小丑、拉爾夫費因斯在《辛德勒的名單》中飾演的阿蒙哥特,以及《黃金三鏢客》中臭名昭著的天使之眼。這些角色中的每一個都在各自的故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反,《教父》呈現了大量道德上模稜兩可的人物,但缺乏一個突出的中心反派。儘管這部電影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但沒有一個角色能像其他電影中的傑出反派那樣閃閃發光,放大了《教父》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講述。

索洛佐、巴爾齊尼和明確的主要反派的缺席

模稜兩可的對手:索洛佐和巴爾齊尼

理查德·孔特和巴爾齊尼
阿爾·萊蒂耶里 飾 Sollozzo

最接近主要反派的角色是阿爾·萊蒂耶里飾演的《土耳其人》維吉爾·索洛佐,他與腐敗的警察隊長麥克拉斯基合作,將五個家族推入毒品交易。在維托·柯里昂拒絕合作後,索洛佐策劃了一次針對維託的暗殺行動,最終引發了一場殘酷的黑手黨衝突。在大部分敘述中,他的行為使他成為明顯的對手。

然而,一旦麥可柯里昂在電影中途消滅了索洛佐,這個關鍵角色作為主要威脅的地位就變得值得懷疑。雖然索洛佐在最初的表演中確實體現了衝突,但他很快就消失了。大反派頭銜的下一個合乎邏輯的競爭者是黑幫老大埃米利奧·巴爾齊尼,他煽動針對柯里昂家族的暴力行為,並對桑尼的謀殺負有間接責任。巴爾齊尼從根本上與核心衝突有關,塑造了柯里昂家族和巴爾齊尼家族之間的競爭。然而,他低調的存在和有限的人物塑造使他在觀眾心目中不那麼令人難忘。

儘管巴爾齊尼是故事情節的關鍵,但他並沒有引起觀眾的深刻共鳴,這主要是因為與索洛佐相比,他缺乏放映時間和發展。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他潛伏在陰影中,在幕後操縱事件,這導致維托忽視了他作為主要對手,直到為時已晚。這種細緻的刻畫使巴爾齊尼作為典型電影反派的直接分類變得複雜。

《教父》模糊的惡行的意義

重新評價《教父》中的「反派」角色

忒西奧出席維託的葬禮

馬裡奧普佐的小說和科波拉的電影詮釋都凸顯了《教父》中瀰漫的道德矛盾。敘事並不限於傳統的善惡二分法;相反,它揭示了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的無數威脅。觀眾在每一個轉折點都會發現對抗,因此在不放棄故事複雜性的情況下不可能誹謗任何一個角色。

除了索洛佐和巴爾齊尼之外,塔塔利亞家族(在盧卡·布拉西之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和卡洛·裡齊(虐待康妮並策劃了桑尼的謀殺案)等人物進一步加劇了充滿背叛和暴力的局面。在這個世界上,惡棍不容易被定義,盟友和對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對忠誠和背叛產生了深刻的評論。

柯里昂家族:《教父》中真正的反派

柯里昂家族:偽裝成英雄的惡棍

麥可柯里昂

透過淡化單一對手的概念,《教父》允許將柯里昂家族視為潛在的反派。科波拉和普佐並沒有建構一個有利於某些角色的道德等級制度,而是呈現了一個道德上的灰色世界,所有幫派都表現出類似的殘忍能力。這種做法模糊了界限,使得柯里昂家族並不比他們的對手更有道德。

故事揭示了家庭內部的背叛,就像泰西奧精心策劃的改變忠誠的決定一樣,反映了理性而非惡意的動機。將柯里昂家族描繪成比殘酷的巴爾齊尼家族更仁慈的一方的誘惑很誘人,但最終具有欺騙性。

如果索洛佐或巴爾齊尼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觀眾可能會將柯里昂家族描繪成邪惡中的救世主。相反,《教父》將柯里昂家族定位為主角和對手,強化了麥可從一個無辜的局外人演變為一個無情人物的過程,象徵著黑手黨世界固有的破壞和損失的本質。這種轉變是由於影片拒絕將一個角色的道德地位置於其他角色之上而推動的。

來源&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