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之聲》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劇電影之一,但並非沒有爭議。該片於 1965 年上映,講述了 1938 年奧地利薩爾茨堡,無憂無慮的修女瑪麗亞(朱莉安德魯斯飾演)成為七個馮特拉普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在那裡期間,她與嚴厲的喬治·馮·特拉普船長(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建立了浪漫的聯繫。這部深受喜愛的音樂劇的靈感源自瑪麗亞·馮·特拉普 (Maria von Trapp) 的現實生活回憶錄,該回憶錄於 1949 年出版,標題為《馮·特拉普家族歌手的故事》( The Story of the von Trapp Family Singers )。
儘管普盧默最初對這部電影有些猶豫,但《音樂之聲》繼續俘獲了觀眾的心,尤其是在節日期間。這部電影上映後取得了巨大成功,贏得了五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著名的最佳影片獎。然而,隨著年復一年地在銀幕上上映,影片中的某些不準確之處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和批評。雖然電影經常對歷史事件進行創作自由,但這部音樂劇中對納粹德國的描繪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引發了對其嚴肅性的討論。
一部備受爭議的經典音樂劇
將納粹佔領下的奧地利浪漫化

《音樂之聲》爭議的複雜性是多方面的。雖然講述納粹政權殘暴的電影可能具有影響力,但這部特殊的音樂劇並沒有深入探討猶太人或其他受納粹影響的邊緣化社區的困境。敘述掩蓋了納粹統治的政治現實,缺乏對馮特拉普家族留在奧地利時的悲慘處境的有力探索。
例如,描繪一個人害怕失去財產給納粹分子的描述可以增強電影的真實性,並更清晰地描繪政權的恐怖。相反,這部電影將納粹政權簡化為對「惡棍」的簡化描繪,未能解決他們對無數生命造成的深刻痛苦,一些評論家認為這是麻木不仁的。
《音樂之聲》中的主要錯誤
瑪麗亞的角色被扭曲
與電影的時間線相反,瑪麗亞實際上是在1926年到達馮特拉普莊園的,她最初的目的並不是擔任孩子們的家庭教師。相反,她在那裡輔導其中一個孩子,也叫瑪麗亞,她正在從猩紅熱中恢復過來。
瑪莉亞婚姻的本質
事實上,瑪麗亞嫁給格奧爾格·馮·特拉普上尉是出於對孩子們的愛,而不是對他的浪漫愛情,這為他們的關係增添了與電影中描繪的不同的維度。此外,他們在戲劇性逃離奧地利前十年結婚,消除了電影中描繪的三角戀動態。
馮·特拉普家族規模更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錯誤是家庭規模。馮特拉普一家有十個孩子,而不是七個,他們的名字和性別根據電影的敘述進行了改變。此外,在瑪麗亞到來之前,這個家庭就已經具有音樂天賦,儘管她確實在增強他們的能力方面發揮了作用。
越獄並非秘密
與電影的描述相反,馮特拉普家族並沒有秘密逃離奧地利。他們公開地搭火車離開,聲稱他們要去美國參加演唱會。這種事實上的不準確引起了嚴重的批評,因為這部電影過於簡化了納粹接管的複雜性,將他們變成了卡通化的對手,而不是描繪了許多人面臨的歷史現實。
儘管有缺陷,這部電影仍然堅守立場嗎?
不朽的經典與永恆的訊息

儘管有缺陷,《音樂之聲》仍然保持著經典的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總體的鼓舞人心的信息。雖然它簡化了複雜的歷史背景,並避免了受納粹政權影響最嚴重的人的觀點,但這些缺點並沒有掩蓋影片的基本主題。故事的核心是鼓勵觀眾即使面對逆境也能堅定自己的信念。
由院長修女(佩吉·伍德飾)演唱的歌曲《攀登每座山》概括了這一信息,敦促瑪麗亞不顧社會期望去追求自己的願望。這個主題與馮特拉普上尉反抗納粹權威的決定產生了共鳴,最終導致他們在音樂會後戲劇性地離開。
隊長的選擇雖然受到同時代人的批評,但卻體現了道德的清晰和正直。儘管存在歷史錯誤,《音樂之聲》仍然以「攀登每一座山,直到找到你的夢想」的信息來激勵觀眾,這一信息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