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電影《後果》標誌著施瓦辛格角色的重大轉變,強調深刻的情感主題和個人失落。
- 電影以 2002 年德國於伯林根空難為背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場悲劇。
- 儘管評論家對此片的評價很差,但許多觀眾還是認可了施瓦辛格深思熟慮且深刻的表演。
距離阿諾德施瓦辛格上次在《FUBAR》中亮相已經有一年半了,除了他在選集系列《Secret Level》中的配音角色。然而,Netflix 將於 2 月發行 2017 年電影《後果》 ,讓粉絲們重新認識這位標誌性演員。
史瓦辛格以與外星人戰鬥、拯救人類、甚至挑戰時間的動作明星而聞名,他在《後果》中探索了更脆弱的一面。這部電影將焦點從爆炸性的動作場面轉移到令人心碎的哀悼和掙扎的結局敘事。這與他傳統的角色截然不同,展現了一段充滿悲傷和內疚的原始情感之旅。
不同類型的史瓦辛格電影
擁抱新敘事

想像施瓦辛格獨自出現在機場,凝視著登機證,上面沒有任何關於他的家人抵達的資訊。這個場景概括了《後果》的精髓:對一個生活被毀的男人的深刻描繪。這部電影挑戰了觀眾的期待,剝去了明星常見的動作元素,展現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在《餘波》中,施瓦辛格飾演了羅曼梅爾尼克,一名建築工人,他的家人在 AX 112 航班空中相撞事故中不幸喪生。他的沉默意味深長,傳達出一種失落感,這是動作場面很少能達到的。史瓦辛格本人在接受Fandango採訪時談到了這一變革性角色,他分享道:
「在動作片中,你可以對結果進行一定的控制。但在這種情況下,一切都在一瞬間消失了,這是一部真實的戲劇,有著真實的掙扎。扮演這樣的角色很有吸引力,因為我的目標是透過不同的角色來挑戰自己。
受真實事件啟發
2002 年於伯林根碰撞

當意識到《餘波》的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時,它變得更加令人難忘。 2002 年,由於空中交通管制員彼得·尼爾森 (Peter Nielsen) 的嚴重失誤,德國於伯林根上空發生的相撞事故導致 71 人悲慘喪生,其中許多是兒童。《餘波》並沒有戲劇化地展現墜機事故的影響,而是著眼於事故的後果──隨之而來的情感掙扎。儘管在某些細節上需要發揮創作的自由,但基本的情感現實仍然保持不變。
當羅曼面對自己的損失時,他唯一想要的只是那些責任人的簡單道歉。同時,這位空中交通管制員對自己在這場悲劇中所扮演的角色深感愧疚。與典型的復仇情節不同,當羅曼看到周圍的世界繼續前進時,他的痛苦卻默默地加劇。責任人開始重建生活,而航空公司則提供金錢賠償——但這並不能彌補他的悲痛。
雖然羅曼不是一名刺客,但故事情節反映出悲傷和失落的不可預測性。當兩位主角——空中交通管制員雅各布“傑克”博納諾斯——最終對峙時,場面充滿了原始的情感,體現了兩個破碎生命的悲劇。
2 月 10 日 Aftermath 發生了什麼事?
在 Netflix 上觀看
2 月 10 日,Netflix 將重新將《餘波》納入其劇集,讓觀眾欣賞到一部挑戰傳統動作片慣例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雖然史瓦辛格的電影經常帶來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感,但《餘波》卻提供了一場吸引心靈和思想的反思之旅,讓觀眾在看完之後仍久久不能平靜。
《餘波》觀眾迴響
評論家和觀眾的評價褒貶不一

儘管擁有史瓦辛格的明星影響力,《餘波》的商業表現卻不佳,票房收入僅為 67.4 萬美元。與他典型的賣座大片相比,這一數字顯得微不足道,尤其是在《玩命關頭 8》和《金剛:骷髏島》等電影競爭激烈的上映期。
雖然評論家在爛番茄網站上給予該片41% 的好評率,但觀眾的評價甚至更差,評分僅為 25%。儘管施瓦辛格的表演獲得好評,但影片節奏緩慢,且主要從兩個非乘客的角度審視悲傷,導致一些人認為影片缺乏情感深度。儘管如此,對於那些欣賞施瓦辛格對內省敘事的嘗試的人來說,《餘波》是他擺脫動作英雄形象的一次值得注意的嘗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