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2年AI市場爆發以來,NVIDIA已在AI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儘管該公司在競爭中游刃有餘,但AMD在執行長蘇姿豐的帶領下,正在顯著增強其AI產品線。因此,NVIDIA可能很快就會面臨來自競爭對手的更嚴峻挑戰。
紅隊的人工智慧策略:從監督到積極競爭
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初期,NVIDIA 佔據了主導地位,它是首批推出市場化 AI 晶片的公司之一。而 AMD 和英特爾等同行則仍專注於改進其 CPU 和 GPU 技術。 ChatGPT 等變革性模型的出現,促使 AMD 意識到人工智慧的潛力,並在 2023 年在蘇姿豐的領導下進行了策略轉型,全面聚焦人工智慧。然而,當時 NVIDIA 的 Ampere 和 Hopper 架構已使市場飽和,導致 AMD 進入了日益傾斜的競爭格局。

放棄NVIDIA的轉型對AMD來說充滿挑戰,尤其是因為各大科技公司先前就已簽訂了有利於NVIDIA AI晶片的合約。這種專有生態系統,包括NVIDIA CUDA等工具,使得客戶難以考慮AMD的替代方案,導致客戶採用AMD的產品面臨障礙,儘管AMD推出了Instinct MI300X AI加速器等競爭解決方案。
AMD 的 Instinct MI300 系列旨在挑戰 NVIDIA 的 H100,其記憶體是競爭對手的兩倍,記憶體頻寬相當,並利用新的 CDNA 3 架構顯著提升效能。內部評估表明,MI300X 可能對 NVIDIA 構成真正的威脅,尤其是在推理任務方面。然而,真正的障礙不僅僅是擊敗一家公司;而是與一個根深蒂固的生態系統競爭。
應對與 NVIDIA 生態系統競爭的挑戰
NVIDIA 所打造的生態系統對 AMD 成為 AI 領域的主流參與者構成了重大障礙。憑藉對開發者工具和 AI 框架的全面掌控,NVIDIA 將自己定位為 AI 解決方案的主要供應商,而 AMD 則面臨著被視為次要選項的挑戰。對於大型組織而言,即使 AMD 提供了更強大的功能,與使用 NVIDIA 技術相比,遷移到 AMD 也會帶來更大的財務負擔。
投資人情緒和媒體形象往往會影響企業決策,而目前,NVIDIA 已經抓住了這個趨勢。當大型科技公司在新聞稿中提及 NVIDIA 產品時,這鞏固了 NVIDIA 作為首選的地位,增強了投資者信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OpenAI 或微軟等公司宣布與 AMD 合作,可能會導致消費者認為 AMD 產品低劣,加劇紅隊的行銷挑戰。

面對日益增長的壓力,AMD 面臨兩條路:要麼加速研發,要麼效法英特爾退出競爭。然而,蘇姿豐選擇了加劇競爭,如今 AMD 正將自己定位為運算解決方案領域 NVIDIA 的有力競爭對手。這種轉變引發了科技巨頭的回應,因為這些公司都力求順應趨勢,並維持具有競爭力的資本支出。
獲得大型科技公司的青睞:微軟、OpenAI 和 Meta 與 AMD 結盟
AMD 的股價大幅上漲,尤其是在 NVIDIA 的估值在 AMD 復甦前飆升至數兆美元的情況下。 AMD 透過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以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和可用性吸引了科技巨頭的注意。 Instinct MI300 系列的價格通常比 NVIDIA 的產品低 20% 到 30%,這使其擁有極具吸引力的性價比,並被微軟和 OpenAI 等公司所採用。

然而,與 NVIDIA 的知名度相比,AMD 在大型科技公司中的立足點仍然不大。考慮到 AMD 要追趕其主要競爭對手,還需要走很長的路,這種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AMD 的「Advancing AI」活動重點介紹了一些可能重塑市場格局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下一代 MI400 系列的發布,該系列採用最先進的 HBM4 技術,內存比上一代產品增加了 50%。
AMD 也將重點轉向機架級解決方案,預計將推出其高階「Helios」AI 伺服器機架。該機架將整合 EPYC Venice CPU,並與 NVIDIA 的 NVL144 產品競爭。這些進展凸顯了 AMD 已做好在運算能力上挑戰 NVIDIA 的準備。

在AMD準備挑戰NVIDIA之際,我們必須認識到,打破壟斷不僅僅需要卓越的硬體;它需要開發一個涵蓋軟體和硬體的綜合生態系統。然而,必須明白的是,AMD的目標不一定是消滅NVIDIA,而是開拓自己的利基市場,類似其在消費級GPU領域的策略。
即將公佈的第二季財報:蘇姿豐及其團隊的關鍵時刻
隨著AMD即將發布第二季財報,分析師預計這些數據將預示該公司未來的發展軌跡。受OpenAI等公司以及各行各業廣泛需求激增的推動,AMD預計將實現營收年增。儘管AMD有望在AI領域取得正面成果,但要想與NVIDIA有效競爭,就必須保持最佳績效並執行策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