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遊戲有時會像電影和電視劇一樣,不斷地重複構思,直到精疲力盡。這種趨勢在遊戲產業尤其明顯,衍生作品層出不窮,其中一些成功俘獲了觀眾的心,而另一些則根本不該面世。
這些不必要的衍生作品通常以續集的形式出現,讓人感覺完全沒有道理,或者主角只是些粉絲們幾乎不會迫切想要了解的次要角色。這樣的體驗可能會導致整個系列遊戲的負面情緒,掩蓋了最初可能激發玩家興趣的原創遊戲。
讓我們來探索一些著名的遊戲,它們的故事不僅限於令人滿意的單一內容,而是選擇讓粉絲感到困惑而不是著迷的衍生作品。
8暗影刺猬
孩子們,他是不是很酷?

2000年代中期,遊戲界迎來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其特徵是遊戲美學趨向黑暗。世嘉試圖利用這一趨勢,為前衛角色「刺猬索尼克」打造了一款衍生作品。可惜的是,這款遊戲背離了索尼克的經典玩法,引入了槍械等元素,剝奪了索尼克原本的魅力。
關於Shadow起源的敘事顯得過於嚴肅,讓人感覺有些不合時宜。雖然遊戲玩法尚可,但整體體驗卻讓許多人質疑這款遊戲的構思初衷,這種質疑也反映在其慘淡的銷售表現上。
真人快打7大神話:Sub-Zero
不夠酷

我記得我迫不及待想租這款遊戲,結果卻發現它感覺像是匆忙拼湊起來的,畫面平庸,玩法也乏善可陳。幸運的是,這款衍生作品並沒有為更大的系列鋪平道路,因為它更像是系列中的一個失誤。
6.《生化危機:安布雷拉編年史》
流派的轉變
卡普空對這類遊戲並非新手,他們冒險在 Wii 上推出了光槍衍生作品《生化危機:安布雷拉編年史》。這款遊戲與其生存恐怖遊戲的根基大相逕庭,選擇了更像街機的體驗,卻未能捕捉《生化危機》引人入勝的精髓。
遊戲玩法過於簡單,缺乏前作所需的緊張感和策略規劃。如此巨大的轉變導致這款遊戲未能引起老粉絲的共鳴。還好《生化危機》的後續版本隨著VR技術的進步而回歸了原有的風格。
5.《神秘海域:財星之戰》
無卡
遊戲愛好者提起《神秘海域》,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精彩的動作場面、妙趣橫生的對話和令人驚豔的視覺效果。然而,索尼決定將這個備受喜愛的系列遊戲改編成卡牌遊戲,這實在令人費解。
雖然卡牌遊戲市場湧現不少以動作類劇情為靈感的成功作品,例如《昆特牌》,但《神秘海域:財富之戰》缺乏引人入勝的機制。遊戲感覺過於簡單,單人模式內容稀少得令人失望,而付費 DLC 的推出更是雪上加霜。
4龍珠:終極天下第一
放棄控制
龐大的《七龍珠Z》系列曾被無數電子遊戲改編,但其中沒有一款能像《武道會天下第一》系列那樣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2011年《七龍珠Z:終極天下第一》發行時,人們對其續作寄予厚望。
遺憾的是,《終極天下一》與其前作大相逕庭,過度依賴快速事件和簡化的戰鬥機制,犧牲了系列的深度,以追求更具電影感的體驗。玩家很快就發現自己淪為旁觀者,並開始質疑這種遊戲玩法的必要性。
3.《炸彈人:零幕》
炸彈人長大了,很爛
與《刺蝟索尼克》類似,《炸彈人:零幕》也淪為2000年代中期前衛潮流的犧牲品。這部衍生作品摒棄了前作鮮活的視覺效果,轉而選擇了一種與系列根源格格不入的冷酷美學。
遊戲玩法基本上保持不變,但畫面品質的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了遊戲體驗,導致評價不佳,銷量慘淡。試圖引入嚴肅的敘事,卻反而加劇了遊戲的吸引力,最終讓這個曾經備受喜愛的系列淪為一部平庸之作。
2.《潛龍諜影:生存》
如何扼殺一個品牌
《潛龍諜影:生存》常被認為是《潛龍諜影》系列的敗筆。在小島秀夫事件之後,科樂美推出了一款遊戲,它徹底偏離了該系列一貫的精妙敘事和引人入勝的玩法。
玩家面對的是一款生存遊戲,與競爭對手相比,它沒有詼諧幽默的劇情和驚險刺激的任務,反而顯得遜色不少。雖然它使用了與《潛龍諜影5》相同的引擎,但遊戲卻難以透過重複的機制吸引玩家,在劇情和玩法創新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
1生還者
並非如何重現經典
就評論界的好評而言,《生還者》難以站穩腳步。作為默默無聞的《前線任務》系列的衍生作品,它未能充分發揮粉絲們對原作系列的熱愛。
遊戲機制看似模仿其他作品,缺乏新意。雖然遊戲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和潛行、機甲等機制,但其執行效果往往導致互動不流暢,讓玩家難以體會到這類遊戲的深度。
如果您追求的是潛行類遊戲的體驗,那麼《Left Alive》或許還能忍受,因為該類型遊戲缺乏競爭,但最終它還是達不到挑剔的遊戲玩家所期望的標準。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