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來,我們接觸過無數的應用程式和服務,其中一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工具,成為塑造我們日常生活的珍貴元素。許多應用程式和服務誕生於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設計時期,當時的數位混亂、演算法驅動的內容以及同質化的企業格局尚未普及。
遺憾的是,並非所有備受喜愛的服務都能歷久不衰。即使是最優秀的產品,也難免遭遇同樣的困境。許多應用程式已經停產——並非僅限於谷歌或微軟等科技巨頭開發的應用程式。回顧這些黃金歲月,不禁讓人想起真正的創意和純粹的使用者體驗。
谷歌閱讀器
2005年10月7日-2013年7月1日

如果您不熟悉 RSS 來源,那麼您可能錯過了網路上的決定性時刻。在用戶無需無休止滾動瀏覽即可管理內容的時代,Google 閱讀器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服務將 RSS 來源轉變為日常必需品,提供直覺、無廣告的個人精選新聞和部落格資訊流。它沒有演算法來決定偏好,從而提供了對內容消費的無與倫比的控制。
Google Reader 的關閉標誌著手工打造的網路時代的衰落,隨後被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演算法驅動的平台所取代。我經常會想起它的“未讀”計數器;自從它消亡以來,互聯網從未像現在這樣充滿個性化。
Gmail 收件匣
2015年5月28日至2019年4月2日

谷歌嘗試重新定義電子郵件體驗,推出了 Inbox by Gmail。它將郵件系統地組織成 Bundle,將雜亂的收件匣變得易於管理。對於追求秩序和效率的用戶來說,Inbox 是他們的首選。 「暫停」和「固定」等顯著功能提升了工作效率,並最終融入了 Gmail 的主平台。
儘管 Inbox 很受歡迎,但Google還是決定停用它,稱這是簡化 Gmail 內部功能的必要過渡。儘管它的許多功能仍保留了下來,但停用它同時也讓人感到損失,因為它在組織功能方面留下了一個空白,目前任何產品都無法填補。
Windows Live Messenger
1999年7月22日-2013年4月8日

21 世紀初,在行動通訊爆發式成長之前,MSN Messenger(後來更名為 Windows Live Messenger)主導了線上交流,促進了整個世代之間的聯繫。憑藉「推播」、自訂表情符號和動態更新等功能,它提供了生動活潑、個人化的聊天體驗。
微軟以 85 億美元收購 Skype 後,決定與 Skype 合併,平台也因此走向衰退。這一轉變標誌著專注於桌面通訊時代的終結。雖然現代訊息應用程式能夠有效地滿足功能需求,但沒有哪個能夠複製 Messenger 的獨特魅力和個人化體驗。
Google Play 音樂
2011年11月16日-2020年12月3日

Google Play 音樂體現了音樂所有權與串流媒體服務之間的平衡。憑藉其免費的音樂儲存功能,用戶可以上傳和存取多達 5 萬首曲目,使其成為那些喜歡精心挑選音樂收藏的音樂愛好者的天堂。然而,隨著 YouTube Music 的崛起,Google做出了逐步淘汰 Play 音樂的策略決策,將資源轉向依賴廣告收入和龐大音樂庫的平台。
無縫整合個人音樂庫是一項突出的功能,介面也簡潔明了。 Google Play 音樂的關閉剝奪了用戶對個人收藏的專屬控制權——這是當今複雜的串流平台難以彌補的損失。
日出日曆
2013年2月-2016年8月31日

在 Google 重新設計日曆應用程式之前,Sunrise 日曆是行動生產力的終極工具。它以其卓越的跨平台同步功能而聞名,並在與 Gmail 和 Facebook 等第三方服務的整合方面表現出色。此外,它還增強了每日天氣預報和與會者圖片等功能,真正提升了日程安排體驗。
然而,在微軟收購 Sunrise 之後,它最終停止了服務,轉而專注於增強 Outlook Mobile。 Sunrise 獨特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已基本消失,目前的日曆應用程式也未能複製其直觀易用的日程安排功能。
藤
2013年1月24日-2017年1月17日

在TikTok和Instagram Reels出現之前,Vine率先推出了短影片的概念,展現了創意限制也能激發非凡的創新。該平台的6秒循環播放格式鼓勵精準剪輯,並催生了獨特的迷因文化,至今仍在影響著內容創作。
Vine 隸屬於 Twitter,它致力於透過簡潔的視訊體驗而非無休止的推播來鼓勵用戶享受影片帶來的樂趣。然而,由於未能為創作者提供有效的變現策略,以及無法適應現代垂直影片的需求,Vine 最終走向衰落。即便在 Vine 倒閉很久之後,那些標誌性的循環播放影片仍然縈繞在我們的記憶中。
天氣時間表
2014年 – 2018年9月

Weather Timeline 憑藉創新設計脫穎而出,提供令人驚豔的可滾動時間軸和清晰的圖形天氣數據。它為 Android 用戶提供了一種優雅直觀的方式來存取定期天氣更新,即使是大型團隊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然而,由於維護成本不斷攀升,開發者 Sam Ruston 撤下了這款應用,它的離開留下了一個至今仍未填補的空缺。這提醒我們,真正的卓越設計和以用戶為中心的功能往往會因規模擴張的挑戰而黯然失色。
Swype 鍵盤
2009年 – 2018年2月

Swype 透過其基於手勢的技術徹底革新了行動打字體驗,創造了一種無縫且直觀的體驗。透過讓使用者用手指在字母上滑動,它讓打字變得輕鬆流暢——一種宛如魔法般的感覺。
2011年被Nuance收購後,Swype的發展陷入停滯。谷歌的Gboard和SwiftKey等競爭對手迅速創新並整合了類似的功能,最終導致Swype於2018年停產。儘管Swype停產,但它仍然留下了一群忠實的用戶,他們仍然欣賞它曾經提供的卓越體驗。
應用程式和服務的周期:下一步是什麼?
早在2015年,科技界就曾出現過服務關閉的案例,凸顯了該產業的瞬息萬變。快速的創新和激烈的用戶競爭往往意味著各種平台的終結,無論它們多麼受歡迎。
揮之不去的問題依然存在:哪些受人喜愛的應用程式或服務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被砍掉的對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