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 Gary Larson 創作的《遠方》 (The Far Side ) 以其荒誕幽默而聞名,經常關注各種各樣的動物,其中包括牛。這些常見的生物不僅是拉爾森的靈感來源;它們還提供了一種更黑暗的轉折,這已經成為了漫畫的一個標誌。透過拉爾森的鏡頭,乳牛被描繪成處於險惡的境地,挑戰了它們通常溫和的名聲。
事實上,在閱讀這些漫畫之後,讀者可能會發現自己開始質疑牛的本質(甚至質疑他們最喜歡的漢堡的本質)。翻閱《遠方》後,它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幽默的提醒:警覺是關鍵。
10 “牛仔蠟像館”
1994 年 8 月 23 日

在這個專為牛仔而建的獨特蠟像館裡,遊客可以看到一個古怪的展覽:一群牛參加虛構的「大牛蹄踏」。幽默在於荒謬——裝備有防滑釘的奶牛創造了一種滑稽但混亂的形象,強調了拉爾森脫離現實。雖然踩踏事件可能會給牧場主帶來嚴重災難,但增加牛蹄鐵只會使這種愚蠢行為變得更加嚴重。
然而,此次展覽中的乳牛表現出的表情表明它們很享受這種混亂,這為下一個展覽「來自地獄的牧羊人」中更加黑暗的滑稽場面奠定了基礎。
9 “他的耳朵”
1980 年 1 月 10 日

鬥牛具有很大的危險性,而這部《遠方》漫畫透過引入邪惡的公牛來強調這種風險。戲劇性的是,一頭公牛指示另一頭公牛「把鬥牛士的耳朵摘下來」。
顯然,這些公牛不僅僅是動物,而是一場致命遊戲中的戰略參與者,這一認識可能會讓任何鬥牛士不寒而慄。
8 “我得到一個了!”
1982 年 2 月 19 日

牛仔競技小丑傳統上是為了分散公牛的注意力,但拉爾森在這個場景中表現出了一種黑色幽默的風格。一頭公牛抓住了一隻小丑羚羊,自豪地宣布:“我抓到一隻了!”小丑驚恐的表情與公牛的勝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提醒人們這些小丑在競技場中面臨的危險。
這種對牛仔競技表演滑稽動作的俏皮演繹促使觀眾認識到這一非傳統職業的風險,而公牛則在混亂中享受著自己的榮耀時刻。
7. “特工6373”
1980 年 3 月 13 日

看來,歷史還是無法逃脫拉爾森的扭曲描述。這部漫畫描繪了兩頭牛目睹芝加哥被大火吞噬的場景,並聲稱特工 6373 已經成功完成了一項任務——摧毀這座城市。這個幽默的鏡頭引用了 1871 年的芝加哥大火,以一種令人愉悅的扭曲方式暗示奶牛是這場災難的幕後黑手。
拉爾森以諷刺的筆調,突破了歷史悲劇的界限,讓讀者在思考乳牛出人意料的惡意時,不禁咯咯笑出聲來。
6 “結局”
1988 年 10 月 28 日

拉爾森的漫畫結合自己的作品,描繪了一群手持工具的乳牛,準備對創作者在《牛工具》中對其的不利描繪進行報復。這種自我反省的幽默展現了拉爾森自嘲的才能,同時也描繪了乳牛日益加劇的挫敗感。
來自另一部漫畫的人物南希的幽默客串為這個元文本作品增添了另一層深度,提醒讀者漫畫世界的相互聯繫。
5 “出海”
1985 年 7 月 8 日

一對意想不到的組合——一個男人和一頭牛被困在海上,他們在救生艇上陷入了悲慘的境地。兩者都因飢餓而憔悴,而他們的思維方式暴露了他們的生存本能:男人想著一塊多汁的牛排,而牛則把人類想像成一場綠色盛宴。這種幽默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預期逆轉促使讀者反思即使在可怕的情況下仍會發揮作用的原始本能。
這是對航海遇險中母牛的罕見描繪,顛覆了典型的沉船圖像的劇本。
4 “我們發現了洩漏”
1981 年 3 月 2 日

在這個場景中,一群牛發現它們中間有一個內姦——不是真正的內姦,而是一個穿著明顯是牛的服裝的間諜,這導致牛叛軍中發生了滑稽的騷動。革命的涵義十分強烈,讓讀者思考乳牛在面對隊伍中的背叛時的動機。
而讓幽默感不斷升級的是一個不祥的暗示,即間諜將面臨一場僵局,他的命運在憤怒的牛群中懸而未決。
3 “他們的報復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1992 年 1 月 7 日

在一個充滿詩意正義的場景中,一群焦躁的乳牛走向手持自動擠奶器的農民,反映了它們遭受虐待的悲慘結局。對犯罪現場的描述是“可怕,但又奇怪地好笑”,這為奶牛對農夫麥克杜格爾的報復行為增添了幾分荒謬。
這項發現促使讀者思考人與動物關係的複雜性,並可能促使人們重新評估乳製品消費。
2部 “乳牛紀錄片”
1987

這部改編自鯊魚紀錄片的喜劇片呈現出一幅幽默的視覺效果:一名電影製片人被放入一群牛中,關在一個防護籠裡。與典型野生動物記錄相反的是,人們對牛的無辜性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們可能體現著人類未知的潛在危險。
這種荒誕感與拉爾森顛覆期望的傾向產生了共鳴,為讀者帶來了令人愉悅的幽默。
1. “農夫布朗凍住了”
1986 年 2 月 12 日

這部漫畫強調了拉爾森標誌性的病態幽默,描述了兩頭牛陷入尷尬境地,討論主人對其施加的各種“傷害”。當農夫布朗走進來時,場面變得十分緊張,兩人發生了尷尬的爭吵,可能給農夫帶來致命的後果。
儘管牛通常被視為溫和的動物,但《遠方》卻挑戰了這個觀念,提升了跨物種接觸的緊張感和荒謬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