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作者不持有文中討論的任何股票。
華爾街金融工具的演變
縱觀歷史,華爾街見證了各種金融創新,它們既改變了市場,也引發了危機。金融機構不斷追求一種難以捉摸的理想資產:高流動性、創造收益,並在動盪時期充當保護性對沖工具。由此,我們可以追溯到幾個關鍵時刻。一些值得注意的例子包括1980 年代的投資組合保險、2000 年代的擔保債務憑證 (CDO),以及現在可能在 2020 年代出現的比特幣 ETF。
摩根大通的突破性舉措
根據彭博社近期報道,摩根大通正著手進行一項重大轉型,接受比特幣ETF,尤其是貝萊德的iShares比特幣信託ETF(IBIT),作為各種貸款和融資業務的抵押品。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轉變,尤其是考慮到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已成為比特幣的直言不諱的批評者。
此外,這項舉措標誌著一項關鍵的變革,因為該銀行將開始在計算個人淨值時考慮客戶的加密貨幣資產。這項舉措反映出傳統金融領域對數位資產的接受度日益提高。
IBIT 是一種波動率為 40 的資產,年成長 50%。
99% 的退休基金並不擁有它。
— 詹姆斯·範·斯特拉滕 (@btcjvs) 2025 年 6 月 4 日
對未來的影響
這一發展為 IBIT 持有者帶來了光明的前景,他們將不再需要透過平倉來維持緊急情況下的流動性。此外,摩根大通的舉措可能會促使其他金融機構效仿,採用比特幣 ETF(尤其是貝萊德的 ETF,其目前在交易量和流動性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作為可行的貸款抵押品。
然而,伴隨這項創新而來的一個重大風險是可能出現的再抵押,即先前質押的資產在單獨的貸款協議中被多次用作抵押品。這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工具的複雜性及其通常伴隨的模糊性的擔憂。
人們或許會好奇,摩根大通是否會嘗試將貝萊德比特幣ETF的質押股份重新打包成另一個複雜的金融產品,以獲得更多回報。雖然我們並非暗示摩根大通一定會採取這種做法,但這無疑提醒監管機構要保持警惕,並主動應對任何潛在的金融詐欺行為。
數位資產借貸的最新發展
相關新聞:Cantor Fitzgerald 也推出了針對特定機構投資者的基於比特幣的借貸服務。該服務旨在充分利用比特幣的潛力,提升數位資產市場的規模、結構和複雜性。
討論邀請
我們誠摯邀請知情人士對這些最新發展進行反思。您是否相信華爾街能夠成功應對比特幣再抵押可能帶來的誘人風險?請在下方留言處與我們分享您的想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