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爾目前正面臨嚴峻的形勢,這不僅威脅到其業務運營,也威脅到其永續發展目標。美國政府近期針對其高層領導的立場,進一步加劇了公司面臨的困境,也為「藍隊」帶來了更多挑戰。
理解川普總統反對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
總統要求一家知名美國公司進行領導層變動,這不僅對公司本身,也對投資人信心構成威脅,令人擔憂。這種反對的根本原因相對簡單。就在昨天,以在科技領域持有爭議性觀點而聞名的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表達了對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的擔憂,聲稱他與中國實體的聯繫可能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科頓參議員已在致英特爾董事會的一封信中正式表達了這些擔憂。
隨後,川普總統對陳炳耀表示不滿,稱他因過去在中國的投資而「內心充滿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科頓參議員對共和黨在科技領域的敘事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曾將TikTok的執行長稱為“中國人”,儘管後者擁有新加坡國籍。由此可見,川普對陳炳耀的批評有著更廣闊的背景。

有趣的是,川普也曾稱讚英特爾前執行長安迪·格羅夫,暗示格羅夫或許是該公司最後一位真正令人欽佩的領導者。格羅夫是美國製造業的積極支持者,最著名的是他發表的專欄文章《美國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倡導創造國內就業機會。這表明,贏得川普青睞的標準之一或許是對「美國製造」理念的承諾。
英特爾的晶片野心:對「美國事業」的承諾動搖
「損害了美國事業」這個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英特爾目前的困境。英特爾傳統上被視為美國領先的晶片製造商和美國夢的象徵,但它一直難以滿足市場的預期。目前,在本土晶片製造領域,該公司遠遠落後於台積電等競爭對手。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在18A和英特爾3等節點上的努力尚未獲得顯著的市場吸引力,而台積電幾年前在美國市場的快速崛起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英特爾是《晶片法案》的最大受益者,卻未能達到政府設定的高期望。造成這一失敗的因素有很多,但關鍵在於與節點開發相關的財務管理不善。在前執行長帕特·基辛格的「5N4Y」策略下,英特爾在先進節點研發方面投入巨資,但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
由於經濟不確定性,亞利桑那州和俄勒岡州等地的工廠運作面臨放緩,目前看不到明確的復甦跡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3年才開始在美國營運的台積電目前發展勢頭強勁,並在晶片製造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這種競爭劣勢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英特爾持續陷入困境。
未來如何?收購台積電對英特爾來說是策略性舉措嗎?
為了深入探討英特爾與台積電合併的可能性,我之前曾撰寫過一篇深入分析文章,但必須澄清的是,此類收購缺乏合理的可行性。儘管川普政府可能會因為台積電對美國晶片生產的快速貢獻而支持該交易,但將兩家截然不同的公司理念和營運框架合併是不切實際的。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台積電可能管理英特爾的晶片業務,從而有效地將英特爾轉變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然而,這種情況意味著台積電將幫助其競爭對手,除非美國政策將此類合併作為與台灣交易的先決條件,否則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英特爾的消費業務,尤其是其處理器產品線,面臨巨大的挑戰,這主要歸因於18A節點的低良率。英特爾利用代工服務生產自有產品的努力,在經歷了多代產品之後,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使得該公司在試圖安撫股東對其代工業務的信心時,陷入了持續的困境。 Panther Lake和Nova Lake都採用18A節點的決定,凸顯了英特爾迫切需要為消費者提供卓越的產品。
英特爾產品前執行長承認,公司正在考慮未來全面轉向台積電以滿足其製造需求,這可能是「藍色團隊」在消費級CPU市場重獲立足點的唯一途徑。儘管英特爾擁有製造頂級CPU的技術,但在維護股東價值方面面臨的內部挑戰迫使公司做出了次優決策——前執行長帕特·基辛格也承認了這一現實。
身為PCMR社群的投資者,我與社群中許多人一樣,希望英特爾能重奪市場領先地位。然而,重大挑戰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近期局勢發展以及川普總統等知名人士對英特爾領導層提出批評的壓力日益加大的情況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