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正積極探索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往印度。這項策略性舉措涉及其供應鏈中的巧妙運作,以避免地方當局扣押重要設備。儘管向印度的轉變十分重大,但有一個選擇尚未考慮:將製造業轉移到美國。這項決定並非源於缺乏興趣;相反,它被認為是不可行的,因為本地組裝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的產品價格上漲。
iPhone製造的複雜性
最近的分析強調了這項努力所涉及的複雜挑戰。每部 iPhone 由大約 2, 700 個獨立零件組成,因此將生產轉移到美國的任務極具挑戰性。這項業務的規模令人望而生畏,特別是考慮到全球有超過 700 個生產設施負責供應這些零件。
儘管包括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在內的政治人物都聲稱美國有能力啟動本土 iPhone 製造,但現實卻並非如此。9to5Mac引述《金融時報》的報道,揭示了製造物流極其複雜的情況:即使在拆卸設備時,多達 2, 700 個零件也不易識別。
建立美國供應鏈的挑戰
在美國為 iPhone 生產創建一個功能性的供應鏈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預計需要超過 700 個不同的生產基地,而其中只有約 30 個供應商位於中國境外,因此物流變得越來越複雜。此外,中國供應商的地理位置接近,有利於更順暢的協調,這與美國分散的設置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國建立類似的生產設施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反映了中國為建立強大的製造業生態系統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政治考量
從政治角度來看,將組裝轉移到美國似乎是不切實際的。啟動和完成如此廣泛的過渡的時間將超過總統任期的長度,使蘋果參與當地製造的任何潛在計劃變得複雜。
對於那些對全球製造業的演變敘述感興趣的人,可以在《金融時報》發表的原始報告中找到進一步的見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