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拒絕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而行銷人員則擁抱人工智慧進行內容創作

消費者拒絕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而行銷人員則擁抱人工智慧進行內容創作

最近的研究表明,儘管消費者明顯感到疲軟,但行銷人員仍在大力投資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該研究來自 Billion Dollar Boy 的一份綜合報告,並由EMarketer進行總結。

《十億美元男孩》關於人工智慧內容的報告亮點

行銷人員加大人工智慧投資

  1. 去年,79% 的行銷人員增加了對人工智慧的投資。
  2. 展望未來,77% 的人計劃將更多預算分配給人工智慧驅動的廣告,而不是傳統的內容創作者策略。
  3. 近 75% 的受訪者預計,到 2026 年,人工智慧將成為廣告支出的成長引擎,而不僅僅是削減成本的方法。
  4. 儘管存在成長潛力,但 81% 的行銷人員認為基於人工智慧的策略可以改善成本控制。
  5. 大多數人(73%)認為,人工智慧產生的內容比人類單獨製作的內容更出色。

消費者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抵制

人工智慧的危險 文字覆蓋未來數位眼背景。
  1. 最初,60% 的消費者對 2023 年人工智慧產生的內容表示熱情。
  2. 目前,這一數字已暴跌至僅 26%,因為許多消費者對所謂的「AI 垃圾」——缺乏創意、重複且通常沒有標籤的內容——反應負面。

轉變視角:改進的潛力

儘管人們對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興趣有所下降,但38%的消費者仍然認為這些策略可以提升內容品質。此外,41%的消費者讚賞人工智慧為廣告領域帶來的多樣性和代表性的提升。

年輕受眾,尤其是 25 至 34 歲的受眾,對人工智慧行銷的接受度更高,其中 40% 的人更喜歡這種形式的內容。

YouTube 憑藉其「AI 編輯」功能引領了這一潮流,幫助創作者提升生產力。然而,它也帶來了一個弊端——一種被稱為「粗製濫造」的現象,即用戶會遇到大量低效、同質化的內容,從而削弱了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最近的分析強調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例子,例如觀眾在觀看製作粗糙的人工智慧生成的歷史事件影片時會失去興趣,這可能導致透過潛意識訊息無意中吸收不準確的訊息。

結論:找到正確的平衡

對於行銷人員和內容創作者來說,關鍵的一點顯而易見:人工智慧應該被用來補充原創作品,而不是取代它成為主要的內容創作工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消費者對這項創新技術的興趣可能會進一步消退。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