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作者目前未持有文中提及的任何股票。
根據 The Information 最近的報導,為了增強與 NVIDIA 的競爭優勢,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正在徹底改革其晶片設計方法。儘管美國對中國實施嚴厲制裁,禁止 NVIDIA 向該地區供應其高階 AI 晶片,但 NVIDIA 產品仍在 GPU 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事態已經升級,川普政府甚至考慮對馬來西亞和泰國實施額外制裁,以阻止中國獲得 NVIDIA 晶片的另一個潛在管道。
華為策略轉型:從ASIC到通用晶片,與NVIDIA競爭
報告顯示,華為在打入中國國內市場方面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是其程式語言 CANN 的普及率有限。 The Information 的消息人士強調,CANN 一直難以獲得發展,這促使華為對其晶片軟體進行創新,以此作為重振 AI 晶片領域策略的一部分。
華為即將推出的新一代晶片旨在透過中間軟體將 CUDA 指令轉換為適合華為架構的格式,從而實現與 NVIDIA 廣泛使用的 CUDA 程式語言的兼容。此舉不僅代表著一項重要的技術轉型,也旨在採用 NVIDIA 和 AMD 所採用的設計原則,從而拓寬華為晶片的功能實現方式。

華為不再受制於專用積體電路 (ASIC),而是轉向支援通用計算的模式。這項轉變預示著華為的 AI GPU 預計將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從而大幅提升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然而,晶片設計只是該公司面臨的挑戰之一。為了確保高效生產,華為計劃利用中國中芯國際(SMIC)的製造能力。然而,中芯國際也面臨著自身的障礙;美國的製裁限制了其獲得尖端晶片製造設備的機會,限制了其生產7奈米以上製程的能力。
雖然華為可以利用國內產能來彌補晶片設計設備的缺口,但中芯國際製造技術的複雜性依然存在。儘管如此,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大型企業最終可能不得不考慮採用華為的產品,尤其是在這些晶片力求與目前軟體公司普遍使用的NVIDIA產品達到同等水平的情況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