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的任何股票。
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在引人深思的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從戰略上佈局,力爭在機器人領域佔有重要地位。在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倡議者的支持下,人形機器人在金融市場的討論中日益受到關注。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該行對人形機器人的樂觀展望,並指出了中國在該領域領先美國的關鍵因素。
摩根士丹利概述中國機器人技術進步的關鍵驅動力
摩根士丹利列舉了中國在機器人技術發展方面領先的十大關鍵原因,其中幾個值得深入探討。報告首先強調了中國在稀土金屬領域的主導地位,其在全球稀土礦開採量中的佔比高達65%,在稀土精煉量中的佔比更是高達85%。
釔、釹和铽等稀土元素對電子製造至關重要。在唐納德·川普總統領導下的貿易談判中,中國利用其在稀土供應鏈中的地位,展現出對這些關鍵材料的巨大影響力。
報告指出,中國對稀土金屬的控制使其能夠左右西方製造業格局,從而在機器人領域獲得顯著優勢。鑑於新建工廠面臨的挑戰——通常需要20年以上才能建成——中國的優勢就更加明顯。

摩根士丹利認為,除了原料之外,先進的製造技術——源自於西方企業的技術轉移與本土創新理念的結合——對中國機器人技術的進步至關重要。此外,「創造性破壞」原則也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政府為此創造了良好的競爭環境。正如報告所指出的,“每個主要城市和省份都設立了專門用於實體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的基金”,從而形成了激烈的內部競爭,加速了中國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創新。
解放軍內部整合尖端技術的動力也推動了中國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此外,人口結構的變化也使得開發實體人工智慧解決方案變得刻不容緩。大眾對機器人技術的興趣正透過各種全國性活動來培養,包括馬拉松、拳擊比賽和舞蹈表演。
報告強調了中國超越美國的一個關鍵領域:職業教育。根據美國國家學生資訊交換中心研究中心的數據,到2023年,中國將擁有約500萬名“在1.1萬多所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而美國則約有“92.3萬名參加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項目的學生”。

此外,報告還詳細闡述了政府補貼、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所謂的「長期博弈」的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研發補貼,包括允許企業在稅務義務中扣除200%的合格研發費用,大大促進了機器人製造業的發展。積極的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促進了這一成長。
最後,「長線博弈」的概念體現了中國的戰略方針。摩根士丹利將中國的方法與中國古代棋盤遊戲圍棋進行比較,認為其是「耐心與戰鬥共存」的策略,注重心理優勢而非直接對抗,以期在長期內戰勝對手。
這種戰略思維反映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歷史原則,與相對較年輕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由於社會流動性和投資者對成長和股票回購等直接結果的關注,短期思維往往占主導地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