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但我們仍需警惕不加批判地追隨最新趨勢可能帶來的陷阱。一個典型案例是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Builder.ai,該公司最近因其誤導性聲明而面臨強烈反對。
微軟投資Builder.ai:人工智慧炒作的警示故事
人工智慧產業目前是最受重視的產業之一,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投資。 NVIDIA 等公司利用這項需求蓬勃發展,成長為價值 3 兆美元的企業。同時,一些新創公司試圖利用投資者的熱情,將其產品展示為先進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正如備受爭議的 Builder.ai 案例所示。
Builder.ai 推出了一款名為「Natasha」的自動化應用程式開發服務,宣稱其能夠以最少的人工幹預生成應用程式設計和功能程式碼。這項承諾促使微軟向該公司投資 4.45 億美元,預計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傳統軟體開發所需的大量人力。然而,現實遠沒有行銷宣傳的那麼光鮮。由於其聲稱能夠快速交付應用程序,這家新創公司的估值已達到 15 億美元。
😃 Natasha 神經網路原來是 700 位印度程式設計師
新創公司 BuilderAI 提供編寫任何應用程式的功能,就像在建構函數中一樣,只需選擇必要的功能即可。
實際上,客戶請求被發送到印度辦公室,那裡有 700 名印度人編寫程式碼… pic.twitter.com/lYWipf63cp
— Bernhard Engelbrecht (@BernhardEngel_) 2025 年 5 月 29 日
在人工智慧品牌的背後,Builder.ai 的營運框架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該公司已在印度設立了辦事處,有 700 多名工程師負責編寫必要的程式碼。表面上看,人工智慧產生的回應是基於預先存在的模板,隨後這些工程師對這些模板進行了定制,以滿足特定客戶的要求。儘管 Builder.ai 的行銷資料強調革命性的人工智慧技術,但現實卻是依賴傳統的編碼流程。
由於這些披露,Builder.ai 受到了美國和英國監管機構的審查。此外,該公司已宣布破產,凸顯了這家人工智慧新創公司未能達到其宣傳中設定的崇高期望。雖然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本身只是曇花一現,但它卻是一個警示:盲目跟風的風險可能會導致重大挫折和幻滅。就 Builder.ai 而言,儘管得到了微軟等行業巨頭的大力支持,但預期的人工智慧能力並未實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