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對美國晶片製造商擴張的影響:為何台灣仍是有利的生產選擇

川普關稅對美國晶片製造商擴張的影響:為何台灣仍是有利的生產選擇

雖然前總統川普更新後的貿易政策具有一定優勢,但由於預計設備採購費用會增加,因此不太可能激勵半導體公司在美國建立業務。

川普新關稅給晶片製造商帶來的挑戰

美國晶片製造業的格局面臨重大挑戰,尤其是對於台積電這樣的外國公司而言。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當地市場不發達、營運成本上升、政策缺乏一致性。儘管川普的目標是透過關稅振興美國製造業,但最近的調整實際上可能會阻礙外國投資。根據SemiAnalysis的報告,美國半導體節點的製造成本可能比台灣高出32%,使美國生產的晶片處於溢價位置。

建立製造工廠的成本大幅增加是川普關稅的直接後果,這推高了基本晶片製造設備的價格。例如,購買最先進的 EUV 掃描儀的成本已經上漲了 15%,這表明現有政策不利於美國半導體產業實現其宏偉目標。如果這些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那麼即使在最新關稅實施的情況下,最終晶圓價格上漲 32% 也可能使台灣的製造業更加經濟。

台積電3nm技術

相反,英特爾代工等國內企業可能會在這種情況下找到一線希望。關稅可能使他們能夠為美國晶片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從而吸引蘋果和 NVIDIA 等公司,否則這些公司可能會轉向台積電。然而,英特爾自身晶片發展的當前軌跡引發了擔憂;如果沒有重大進展,需要在美國進行生產的公司可能仍然面臨對昂貴進口產品的依賴,這反映出在這些關稅之後美國晶片行業的前景不太樂觀。

川普暗示,台積電向美國領土擴張是受到徵收 100% 關稅的威脅。儘管台積電對美國的承諾看似樂觀,但現行的貿易政策卻使美國政府的戰略意圖變得模糊不清。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給供應鏈帶來壓力,其影響可能會波及到普通消費者,他們將承擔這些成本增加的負擔。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