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新晶片法規可能要求台積電平衡美國和台灣的產量,否則將面臨高關稅

川普的新晶片法規可能要求台積電平衡美國和台灣的產量,否則將面臨高關稅

川普總統晶片製造政策的最新發展可能對台積電構成重大挑戰,可能要求該公司的美國業務在產能和生產標準方面與台灣同行相符。

川普政府推動國內生產並減少對海外的依賴

自從川普總統宣布可能對台積電和三星等晶片製造商徵收關稅以來,圍繞這些關稅的不確定性激增。最初,擬議的關稅稅率高達100%。雖然承諾在美國製造的企業最初可以豁免,但新一輪關稅似乎即將到來,尤其針對那些嚴重依賴海外製造的企業。

《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報導顯示,美國政府正在強制執行「1:1」的製造比例。這意味著,除非台積電等公司在國內生產的產量與進口量相當,否則它們可能面臨高關稅。

該政策的目標是讓晶片公司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與其客戶從海外生產商進口的數量相同。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公司不能長期維持1:1的比例,就必須繳關稅。 ——《華爾街日報》

這項規定對台積電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尤其是考慮到其在台灣和美國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產量有顯著差異。儘管如此,台積電在美國製造業務的巨額投資表明了其對美國生產的認真承諾。該公司已宣布計劃在美國開發先進的半導體節點,這標誌著其製造業從以台灣為中心的模式發生了顯著轉變。

半導體製造機內的矽晶片。
圖片來源:台積電

預計企業將獲得一段“寬限期”,允許它們在國內工廠投入運營期間從國外工廠採購晶片。然而,不遵守這些新規定可能會導致高關稅。台積電的另一個擔憂是,台灣內部認為該公司對美國產能的關注正使其轉變為更以美國為中心的代工廠。儘管核心研發工作仍然紮根於台灣,但川普政策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兩個地區生產類似的節點技術,從而引發可能被視為「技術轉移」的事件。

美國政府傳遞的整體訊息表明,晶片供應鏈正面臨戰略重心轉移,旨在全面轉向國內生產。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經常依賴海外組裝服務,尤其是在高精度封裝方面。川普政府力推100%「美國製造」模式,要求晶片生產的所有環節都必須在國內採購,無論其複雜程度如何。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