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政府重振國內晶片生產,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得益於台積電在美國的巨額投資。美國企業對本地晶片採購的興趣日益濃厚,進一步支持了這項策略重心轉移。
台積電的轉型投資推動美國晶片產業走向自力更生
自今年1月美國新政府就職以來,提升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競爭的地位一直是其首要任務。川普總統在競選期間曾指控台灣盜用“美國技術”,並力推回美國本土。上任後不久,美國就與台積電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 650億美元協議,旨在增強美國本土的晶片生產能力。
因此,伯恩斯坦研究公司 (Bernstein Research) 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到 2032 年,美國晶片需求將由國內供應滿足高達 50% 的需求,較去年對本土生產的 0% 依賴程度實現了大幅躍升(資料來源:日經亞洲)。這項重大進展歸功於《晶片法案》(CHIPS Act),而川普政府期間有效的談判策略進一步加速了該法案的實施。
雖然美國可能尚未在高階系統級晶片 (SoC) 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它已準備好滿足主流產品的需求。例如,NVIDIA 的 Blackwell AI 加速器將採用台積電的 N4P 製程。 NVIDIA 承諾投資 5, 000 億美元用於國內生產,旨在將生產格局從台灣轉移到美國,並讓富士康、廣達和緯創等重要企業參與在當地建立工廠。

儘管川普總統未能成功徹底改變蘋果在美國的 iPhone 生產模式,但資料中心和晶片市場已取得顯著進展。台積電並未滿足於現狀,該公司計劃在美國升級其 A16 過程,這是不可避免的。
展望未來,美國國內晶片生產能力顯然將呈指數級增長。隨著英特爾代工廠等公司加緊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節點,我們有理由斷言,美國正在朝著實現晶片製造和採購完全自給自足的方向邁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