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賈伯斯在 1985 年離開蘋果,1997 年回歸

史蒂夫賈伯斯在 1985 年離開蘋果,1997 年回歸

探索企業成長:領導力與願景的影響

在企業發展領域,敘事往往與領導者的魅力交織在一起,標誌著單純的創新與變革性願景之間的差異。深入研究史蒂夫·賈伯斯的一生及其對蘋果公司的關鍵貢獻,便能看出一位富有遠見的執行長在推動公司邁向科技領域巔峰方面所能發揮的深遠影響。

將賈伯斯與其繼任者提姆·庫克進行比較時,這種現象尤其明顯。賈伯斯以其活力四射、充滿傳奇色彩的形象而聞名,而庫克的領導風格則常被描述為更加低調務實。令人驚訝的是,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目前的估值已超過美國GDP的十分之一。儘管如此,一些指標引發了人們對該公司成長軌蹟的擔憂,在賈伯斯魅力領導缺失的情況下,人們認為蘋果將陷入停滯。

9月16日:蘋果歷史上的里程碑

蘋果公司的起源可謂史無前例,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賈伯斯和他的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車庫裡創立的公司。然而,到了1985年,賈伯斯發現自己在蘋果公司的處境岌岌可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自己僱用的一位百事公司前執行長約翰·斯卡利的影響。斯卡利和賈伯斯之間的緊張關係在兩位高層就Lisa和Macintosh產品的相對失敗而發生衝突時達到頂峰。最終,斯卡利成功地將賈伯斯趕下了Macintosh部門的控制權,標誌著蘋果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賈伯斯在憤怒和沮喪的雙重壓力下,向蘋果董事會發表了一場充滿激情的演講,但最終結果仍有爭議。賈伯斯聲稱自己是被解僱的,而斯卡利則聲稱賈伯斯是自願離開的。在經歷了這段動盪的時期後,賈伯斯創立了高端計算公司NeXT。然而,到了1996年,這家公司一直難以找到買家,最終導致蘋果收購了NeXT,賈伯斯也於9月16日重返蘋果,這一天被載入了蘋果的史冊。

賈伯斯接替吉爾·阿梅里奧(Gil Amelio)出任蘋果CEO,再次獲得「財富」的青睞。此前,吉爾·阿梅里奧的決策導致蘋果股價大幅下跌。這次轉型讓賈伯斯得以實現自己的願景,並最終帶來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例如2007年推出的iPhone,徹底改變了行動產業。

理解提姆·庫克的領導風格

2011年,賈伯斯因健康問題辭職,蒂姆·庫克接任首席執行官,接手的是一家有望取得非凡成功的公司。此後,蘋果股價大幅上漲,自2011年9月以來,漲幅超過1, 500%。然而,圍繞著庫克執掌下的蘋果成長,外界評價褒貶不一,尤其是考慮到該公司的業績指標。

相反,蘋果的iPhone出貨量卻停​​滯不前,2015年以來一直在2億到近2.5億部之間波動。儘管服務業已經成熟,但旗艦產品卻未能出現明顯的銷售成長,這引發了人們對該公司未來創新能力的質疑。

此外,蒂姆·庫克的薪資水平也引發了人們對其與蘋果財務表現是否一致的擔憂——蘋果股票總回報率每增加1%,公司就會損失約52.9萬美元。 CEORater的數據顯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薪酬僅3萬美元

此外,蘋果計劃僅在2025年就進行1, 000億美元的大規模股票回購。此舉雖然彰顯了公司的財務實力,但在其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投資似乎缺乏明確方向的當下,此舉卻令人側目。這不禁讓人思考:在人工智慧取得重大進展的當下,史蒂夫·賈伯斯會同意為股東提供如此豐厚的回報嗎?

來源和圖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