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片關稅的陰影日益籠罩台灣市場,引發業界領袖的擔憂,他們擔心潛在的關稅可能會超過對美國親密貿易夥伴徵收的關稅。
台灣準備迎接高額晶片關稅,聚焦成熟節點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的強國,在國際晶片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晶片出口(尤其是對美出口)支撐了台灣經濟的強勁成長,但隨著川普政府準備透過232條款實施關稅,台灣面臨新的威脅。最近的預測顯示,這些關稅可能飆升至20%,將對台灣的科技格局產生嚴重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貿易協定已確保了較低的關稅門檻,日本和歐盟成員國等國已將稅率談判至15%左右。這些安排通常需要巨額投資,據報道高達數千億美元,同時允許對美國進口產品徵收零關稅。對於像台灣這樣規模較小、晶片出口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經濟體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做出讓步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根據《台灣經濟日報》報道,政府估計晶片關稅稅率將達到20%至25%,可能對整個產業產生連鎖反應。

台灣晶片產業擁有結構穩定的供應鏈,既有先進製程節點的長期協議,也有未來發展預測。然而,關稅的引入可能迫使台積電等公司徹底重新考慮現有合同,從而增加不確定性。儘管該行業正在為成本上漲做準備,但20%的關稅可能不會像分析師預測的那樣帶來巨大壓力。
隨著美國不斷完善其關稅戰略,外界猜測,任何舉措都可能專門針對成熟工藝節點,以增強美國對中國的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近期在美國的巨額投資顯示其有意提升國內產能,這可能為台灣在貿易談判中提供籌碼。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