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兰博电影:深入探究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系列电影的悲惨现实

探索兰博电影:深入探究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系列电影的悲惨现实

重温《兰博》系列电影,可以发现它与最初引起观众共鸣的核心主题有很大不同。该系列电影改编自大卫·莫瑞尔的小说,始于 1982 年的《第一滴血》,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在其中扮演约翰·兰博,一位正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作斗争的越战老兵。该系列电影随后推出了《兰博:第一滴血 第二部》(1985 年)、《兰博 3》(1988 年),并在《兰博》(2008 年)中重启,最终在《兰博:最后一滴血》(2019 年)中达到高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电影越来越多地采用暴力画面,并将兰博描绘成一个无敌的反英雄,这种描绘更加讽刺。

随着兰博系列的进展,它开始偏离其初衷。在《第一滴血》中,兰博被塑造为一个饱受折磨的人,与越南战争的可怕遗产作斗争。然而,正如在《兰博:第一滴血 2》中所见,他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动作英雄,他唯一的遗憾是不愿对越共采取更多暴力行动。这种偏离角色基本目的的行为标志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因为后来的作品进一步夸大了他从一个心灰意冷的士兵转变为一个愿意在每一个转折点施加极端暴力的无情爱国者的转变。

《兰博》系列电影的逐渐衰落

《第一滴血》的遗产:错失深度机会

《第一滴血》中的兰博

尽管《第一滴血》在后来的电影中以快节奏而闻名,但它仍然主要是一部人物研究片。这部电影细致地描绘了兰博面对当地执法人员的虐待,最终以一场缺乏魅力的暴力对抗告终。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制片人昆汀·塔伦蒂诺在他的书《电影推测》中强调了这一点,指出这部电影软化了莫雷尔原著小说中的结局,在原著中,兰博在与当局的斗争中死去,象征着对和平的悲惨追求。

在续集《第一滴血 2》中,我们见证了兰博内心对越南战争的恐惧转变为一种通过暴力重温并纠正过去的强烈愿望。这种转变淡化了他复杂的性格,将他简化为一个单一的战士,后来成为后续电影中一个内在的偶像。

《兰博》成为对其起源的戏仿

后续文章与原始信息不同

兰博 2008

兰博系列电影在最初旨在真实地探索退伍军人所承受的心理创伤。然而,到了《兰博:第一滴血 2》时,该系列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赞美领域。叙事不再批评军事行动;相反,它赞美了一种更具沙文主义色彩的暴力结构,在《兰博:最后一滴血》等电影中达到顶峰。后者血腥过度,对暴力的描述不加批判,与原版电影的细致入微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像是一部过度暴力的戏仿作品,而不是一部严肃的续集。

兰博角色的这种演变(或者说退化)体现了动作电影中更广泛的趋势,即人物发展的深度往往被牺牲,以换取爆炸场景的刺激感。随着系列电影脱离了其根源,它展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对轰动效应的执着,而不是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的执着。

资料来源:电影推测(昆汀·塔伦蒂诺)

来源和图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