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 (AI)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我们必须警惕盲目跟风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Builder.ai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最近因其误导性宣传而遭遇强烈批评。
微软投资Builder.ai:人工智能炒作的警示故事
人工智能领域目前是估值最高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投资。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需求,蓬勃发展,成长为市值3万亿美元的企业。与此同时,一些初创公司试图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将其产品宣传为先进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例如备受争议的Builder.ai案例。
Builder.ai 推出了一项名为“Natasha”的自动化应用开发服务,宣称其能够以极少的人工干预生成应用设计和功能代码。这一承诺促使微软向该公司投资 4.45 亿美元,预计人工智能将取代软件开发传统上所需的大量人力。然而,现实远没有营销宣传的那么美好。这家初创公司的估值虚高,高达 15 亿美元,这主要归功于其快速应用交付的宣传。
😃 Natasha 神经网络原来是 700 名印度程序员
初创公司 BuilderAI 提供编写任何应用程序的功能,就像在构造函数中一样,只需选择必要的功能即可。
实际上,客户请求被发送到印度办公室,那里有 700 名印度人编写代码…… pic.twitter.com/lYWipf63cp
— Bernhard Engelbrecht (@BernhardEngel_) 2025 年 5 月 29 日
在人工智能品牌的掩护下,Builder.ai 的运营框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该公司在印度设立了办事处,700 多名工程师负责编写必要的代码。表面上看,这些看似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回复是基于预先存在的模板,这些模板随后由这些工程师进行定制,以满足特定的客户需求。尽管 Builder.ai 的营销材料强调革命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但实际上它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编码流程。
由于这些曝光,Builder.ai 受到了美国和英国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此外,该公司已宣布破产,凸显了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未能达到其宣传中设定的宏伟目标。虽然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本身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却是一个警示:盲目跟风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重大挫折和幻灭。就 Builder.ai 而言,尽管得到了微软等行业巨头的大力支持,但其预期的人工智能能力并未实现。
发表回复